詹慧娟
新课改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人工智能走进校园,彻底翻转了三尺讲台;孩子们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着校园,现代化的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念挑战。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理念建设校园?在这里我们要倡导什么文化?要传达什么精神?如何传达?墙壁上的校训、楼道里的口号标语,这样单一的文化渗透方式能体现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吗?显然不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建设一种多元的、顺应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校园文化体系,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启迪、熏陶和暗示等方式影响师生们的观念、人格与行为习惯,这也是校园文化在现代化校园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亦策善能的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因此,物质的构建要紧紧围绕着“学校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能仅以抽象形式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它具象成某种文化符号,继而形成一个可以普及延伸的体系,使它渗透于校园物质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环境的点滴积累中将学校核心精神根植于师生群体。但是这种文化符号既要符合学校整体的风格定位,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我们要将文化融入校园中的物质、精神、制度及行为,渗透到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对象,想要把学校核心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他们心中,就需要推进完善、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
以我校的为例,“习惯成就人生”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最初是以标语和口号的形式在校园中进行推广的,学校也同步开展了诸多活动配合宣传,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提取 “习惯”的英文“Habit”,建立了哈比特小子的形象系统,将抽象的习惯教育具象成了一种贴近于孩子的卡通形象,借由它的行为和故事来渗透习惯教育。
校園中的建筑、规模、风格及布局皆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反应的是校园中的文化韵味、承载着文化的内涵。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具有极大的关联,我们创造了环境,也能够被环境导向和约束,因此学校的容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们的活动。
我校在确立“哈比特小子”这一文化形象之后,便将学校改造成了一座哈比特城,原本校园中的各级部门都成为了这城堡中的一部分。大队部活动中心变成了哈比特市政厅,小干部们就是这里的小主人;图书阅读走廊被打造成了哈比特阅读专列,这列校园中的小火车教会孩子们在行走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食堂和宿舍也成了哈比特美术苑和营地,孩子们在这里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自己就是哈比特小子,也自然会将自己的言行向哈比特靠拢。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决定整个校园文化各方面的因子,是校园整体精神状态的体现,它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们认同和遵循。这包括制度的制定、行为规范的导向、教育活动的开展等等,建立这样的精神环境可以达到导向、凝聚和约束的功能。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将“哈比特”这一正面的价值导向渗透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雕塑、标语、宣传海报、教育活动等等,并且在形式上也体现出文化的先进性,与当下学生喜爱的漫画、插画、创意手工等方式结合起来,分学科、分领域的将哈比特背后的习惯文化成系列的表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比如将哈比特形象衍生出不同学科的代表形象,放置在不同的功能教室宣传牌中;将哈比特化身为小夫子宣传八礼四仪;用漫画替代标语在楼道中宣传“让我更优秀的十二个好习惯”;结合手势和摄影宣传“哈比特市民公约”; 将哈比特的形象与日常行为的管理考核结合起来,设计出“好习惯加油卡”、“最美实小娃”等奖励机制,如图一所示。
每所学校,究其位置、环境和理念的不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根据校园文化的特点提出实用的策略和方法。作为学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们要立足于文化的社会性与超前性,寻找出更具人性化和个人化的载体,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原则,从而凝聚人心,共同开创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打造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