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灏 马忠臣
声乐与朗诵都是通过声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艺术实践当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在教学实践当中也有很多相互可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声乐与朗诵的异同、声乐在朗诵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朗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朗诵艺术与声乐艺术在教学实践当中的有机结合。希望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借鉴、运用,提升学生朗诵或演唱的艺术表现力,促進学生的多面发展。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将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从而表达思想感情。声乐演唱则是将语言与音乐相结合从而传情达意。二者都是借助朗诵和演唱为载体,用声音引起大家的感情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内在联系,在教学上也可以相互借鉴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可以更好的展示艺术作品,诠释艺术作品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朗诵,都存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即手势、表情、服装等,副语言都配合有声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作用。朗诵和声乐演唱都会运用到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且对要求对气息有一定的控制。所以朗诵与声乐演唱的发声方法和用气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朗诵与声乐演唱也都会注重腔体共鸣(高、中、低共鸣),在发声时都需要有共鸣的配合。从作品的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朗诵,都是为了将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以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进行朗诵表演和声乐演唱时,都会注重到咬字、吐字等,所以二者在吐字归音上也是有相同追求的。
朗诵与声乐演唱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也存在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朗诵更加注重用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声乐演唱则是将语言转化成旋律,更注重音准、节奏等。相对于朗诵,声乐演唱的律动性和音乐性会更强很多。相对于声乐演唱,朗诵的文学性会更加明显。
对于学习朗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朗诵的同时增加声乐课程,可以增加综合艺术素养。朗诵与声乐都是声音艺术,在朗诵的学习中添加声乐课程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声音,培养声音的审美。声乐表演也是一项艺术技能,学习声乐表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声乐当中的节奏、气息、口腔控制、气息控制和共鸣对于朗诵的基本功都非常有利。朗诵当中运用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该方法是目前来说最科学的。即两肋放松,吸气时将气息从口鼻吸入胸腔再到肺底,并将气息蓄在腹腔使膈膜扩张。呼气时横膈膜向内收缩,气息可供朗诵、演唱。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朗诵的基础条件之一,声乐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朗诵时,气息更加稳定、流畅、自然。同样,声乐当中的换气方法也值得在朗诵当中使用,学习声乐演唱的气息的控制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朗诵时更好的发挥。
在学习朗诵的同时添加声乐课程,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声音的变化,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声音的驾驭能力。声乐的发声理论和方法也值得在朗诵中学习和使用,这些知识对于朗诵来说就是触类旁通的。例如在练声时,随着音阶练声,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自我声音的音域,找到自己需要拓展的音域。伴随旋律使用自己的声音也有利于学生对自我声音的驾驭。因此,声乐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朗诵当中更懂得控制自己的声音,使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增强,表现力更加丰富。
同样的,朗诵课程在学习声乐演唱时也能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对声音的审美和学习到另一项艺术技能。除此之外,朗诵的备稿方法是备稿六部(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该方法有利于学生挖掘歌曲作品的背景,以及对作品更透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表现该作品。
朗诵的语言表达内部技巧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也有积极作用。语言表达的内自语即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在准备声乐作品时,学生有感情的将歌词认真朗诵,充分的调动自我的感情,用心感受歌词含义。利用想象力情景再现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内心想法。准备作品时找好对象感,理解该作品应该是为谁而唱。同时也要认真思考该作品想表达的意思是否只是歌词字面呈现的意思,是否有更加深层的含义需要去挖掘。运用该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由内而外的感受和表现该作品,使学生在演唱时富有感情和感染力。
朗诵当中的吐字、咬字和归音有利于学习声乐的学生将歌词唱得清楚,从而使观众能够听清歌词,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容易出现咬字不清、用力过猛、声母韵母发音不正确等情况,为了避免此类状况,就需要学习朗诵当中的咬字、吐字,尽量的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当然,要想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也需要锻炼发音和咬字器官的力量,可以参考朗诵基础的“口部操”,该方法对于声乐的咬字、吐字也非常奏效。
朗诵和声乐的联系十分紧密,拥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教学中互相运用也有利于该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打好声乐的基础可以使朗诵的学习事半功倍,打好朗诵的基础也是提升声乐表演的技巧的途径。朗诵与声乐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做到有机的结合。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各专业的的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人才,也可以促进声乐和朗诵的发展。
(作者单位: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