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滨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要一项内容。由于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往往容易会走入“随意化”、“碎片化”的误区。如何在学校办学思想引领下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在单项校本课程建设中真正做到较为完整的“课程化”,需要盯牢整体,全面着眼,多方注重,渐推实建,真正去深耕办学理念,实现内涵发展。下面就以《绿茵龙娃》校本课程建设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
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多年的实践、思考和积淀。在此基础上的完善、传承和坚持会不断厚实着办学底蕴,丰实办学内涵。
坚持两者是学校深入办学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更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题”、“方向盘”。我校的办学理念为“让教育充盈活力”,校训是“活智强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校就一直致力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仅停留在足球训练和比赛层面,没有把足球活动形成课程体系。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就紧盯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做好“基础题”,把牢“方向盘”。在实施“活力教育”过程中,着力从“健思、健智、健体、健行、健心”五个方面建设校本课程,《绿茵龙娃》课程就是围绕“健体”层面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的理念为“快乐参与 自信展示 身心健康 绽放活力”。作为学校活力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支,该课程建设就是把有关足球相关活动体系化,通过课程纲要、课时、教材、文化、评价等方面建设,努力帮助学生在課程活动中,以球辅德,提升道德修养;以球益智,提升学习素养;以球健体,提升身心素质;以球修美,提升审美水平;以球铸韧,提升意志品质;以球增趣,提升快乐指数;以球凝合,提升协作精神。数年的努力坚持,该校本课程不但广为学生喜爱和参与,也帮助学校提高各级足球比赛成绩,更被市教育局列为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课程是多要素的合成,除了课程活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外,物质文化也是课程建设“多项式”中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建设的“一池水”中,需要有环境文化的点缀,更需要有“鱼儿”停留、玩耍、觅食的载体。物质文化犹是激活校本课程建设这“一池水”的亭台轩宇,让这“一池水”更有生机,蕴含诗意,心神旷怡,富有美感。例如在《绿茵龙娃》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就注重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建设。我们建成和待建“绿茵十韵”物质文化:操场周围的绿茵“五E”文化专区【E参与文化专区(Experience);E拼搏文化专区(Enterprising);E自信文化专区(Effort);E团结文化专区(Esprit de corps);E快乐文化专区(Enjoyable)】;绿茵龙娃俱乐部;(体育馆门厅和旁边两间辅助用房作为乐享足球俱乐部的建设场所。一间辅助用房作为学校足球发展陈列室,一间辅助用房作为日常活动、研训、观看精彩赛事等多功能室,门厅四周墙壁进行了有关足球知识、活动等宣传布置。);绿茵乐享充电专区(每层教学班级走廊尽头设置触摸屏室外阅读电脑,通过技术手段专门链接相关足球网站和FTP(内容为有关足球方面资讯),方便学生即时“冲浪充电”。);
绿茵楼道专区(利用教学楼的一个楼梯,按照足球知识、足球明星、校园足球之星、足球故事等主题定期进行美化。);绿茵班级魅力角专区(每个班级开辟了乐享足球魅力角,用于班级、学生个性布置。)
绿茵专栏区(在校网、校刊和宣传橱窗上设立了乐享足球专栏,用于校内外的交流)。每韵既紧扣绿茵文化,体现足球精神,又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参与热情,让“鱼儿们”在“绿茵池”中适性生长。为保障《绿茵龙娃》课程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增聘足球教师 置齐足球器械 随补活动器材”的原则,确保了课程实施的需要和有序推进。
校本课程既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学校就要将其纳入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盘棋”中,不能“踩西瓜皮”,需要建立制度规划,规范有序实施。“唯成绩论”在国家课程,甚至地方课程中一直被诟病,但在相应教育制度下总是“骂声中依然坚挺”。所谓“评价多元”也只是在成绩周围“打转”,达不到促进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理想状态。在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现象的情况下,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同级存在,评价激励学生,促进适性发展,甚至激发学科学习的“正迁移”某种意义上则成为校本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校本课程的有效建设,就需要始终牵住“制度规划、评价多元”的“牛鼻子”。例如在《绿茵龙娃》课程建设中,我们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出了课程实施意见,课程实施年度计划,课程实施奖励办法等。机构、制度和计划的确立,为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参与活动评价上,除了分项绿茵活动进行表彰激励外,还把学生参与各项绿茵活动情况和校内传统德育评价项目“活力九龙娃”相结合,即:在“健龙娃”和年度“活力九龙娃”评比中都把学生参与绿茵活动情况作为指标之一。这种关注到学生体验成功的受益面、及时激励成效及多元评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面学生不同方面的活力,有利于学生“成就感”的快乐正迁移,形成的“团结、拼搏、自信、参与、快乐”精神更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力提升。
校本课程建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更不能“复制”,应关注的“点”比较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但只要把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把学校办学理念作为“指南针”,全员全科参与作为“集结号”,物质环境同步作为“同心圆”,制度评价激励作为“调节器”,兴趣素养提升作为“定盘星”,校本课程建设成效一定会成为“支点”,助力学校内涵提升,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