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娇
新世纪的最需要的人才是创造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小学美术课正是儿童大胆发挥创造性想象的主要园地,行知先生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那么没有行动就没有知识,而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应该从儿童的行动中开始,培养儿童美的创造力,也应该从儿童的美术造型实践中开始,而泥塑无疑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如何在泥塑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舒适、整洁的环境中,平时接触泥巴的机会较少,对泥塑作品的认识也多是通过平面的图片,学生难以感受其真实造型的立体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对泥塑作品的审美水平,在学校的美术课中,教师可以多開展泥塑教学,增加孩子接触泥巴的机会。学校如果有条件和机会,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公园里的雕塑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立体造型艺术的魅力和其作用。“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泥塑不一定是在课堂上制作,只要有泥巴和工具,一面桌子、一块草坪,铺上一张报纸就可以做的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下也能动动双手、玩玩泥巴,在玩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兴趣,也密切了泥塑与学生的生活。
还需注意的是在泥塑制作时,师生避免使用橡皮泥等可塑性、整体性较弱的材料,可以选用粘性较好的泥巴或陶泥,不仅价格实惠,且可塑性强,能更好的进行整体表现、肌理表现等。泥塑造型的制作内容要贴合儿童的生活,要题材广泛,且较易制作。如果学生的动手制作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自然地去教授学生制作的技巧,这时学生不是为了学会技巧而做泥塑,而是在玩泥中学到了技能,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泥塑的热爱。
行知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创造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意味着将“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解放儿童的头脑,泥塑内容选择小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题材,引导学生制作自己想创作的东西;解放儿童的双手,泥塑就是动手的活动,多给儿童动手的机会,使其在“玩泥巴”中探索泥塑的制作方法,且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头脑并用,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泥塑作品的观察不能局限于图片,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实物、接触立体的泥塑造型,还可以摸一摸,帮孩子把“眼睛”擦的更亮;解放儿童的嘴巴,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儿童更是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他们做完一件泥塑作品,非常想马上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要让孩子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大胆发表观点,激发孩子的热情,发展儿童的提问、表达等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泥塑一开始的制作,多是再现生活中的东西,如做鱼、做花瓶等,师生一起到生活和自然中去,发掘更多的题材,开阔儿童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丰富泥塑资源的同时,设置泥塑教室,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操作空间和思维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是留住儿童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泥塑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时间去思考、去摸索、去创造。
“知行合一”的思想促使了陶行知先生走上了教育之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的重新解读。
泥塑课上,教师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生学的方法设计,学生学的方法又从做的方法中得来,所以,学生的“做”非常关键。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做”,还要学生“做”的开心,“做”出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可以寓泥塑于游戏之中,开展“聚餐”、“我的家”、“鞋子”、“动物园”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小主人”“厨师”“饲养员”等角色,通过捏、搓、团、拍、切、粘、刻等各种手法,用陶泥做出桌椅、餐具、食物、人物、家具、动物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小工具或辅助材料进行肌理制作。如:竹签,木刻刀、叶子、果核、模具等压在泥塑作品的表面制作出各种肌理效果。在制作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了解和感受陶泥的柔软可塑,激发儿童学习泥塑的兴趣,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
泥塑活动还要淡化结果,重视制作的过程。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示范,学生模仿的活动模式,创造条件的使学生发现泥塑制作的新技能、新方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泥塑活动过程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在评价时不能把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标准,一堂泥塑课的活动结果应是儿童所获得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包括智力的发展、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美感的发展等多个层面。 一节课哪怕一点点的进步,聚少成多,持之以恒,对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
泥塑造型活动可以锻炼儿童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儿童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受到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美术教育。而泥塑作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美术创作活动,无疑更利于发展学生美的创造力,上文中我所阐述的几点,是在行知思想下思考、总结的一些观点,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中,我会进一步的修正完善,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的成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