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我国高校大学生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在“四德”建设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创新德育实践模式,希望能够对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高校的德育水平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1.1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教育实现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就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强大理论指导下,关注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概念融入其中。只有将基本理论知识和四德教育内容有效融合的大学德育教育才是符合科学教育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真正实践,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诚信道德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从而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2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体人民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四德”建设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有有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如果在社会中连大学生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存在道德意识淡薄,违法乱纪的现象,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使命就更加難以实现了。所以说在大学德语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与成果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职业操守。在高校的德智教育工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不仅在社会中成为人才精英,还能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与生活,同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构建相互关爱,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友好互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 改进德育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德智教育通常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现实需要,所以各大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四德教育相关视频,视频中可以引入真实的道德模范案例,这种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四德”精神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德育教学,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提出德育观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讨论之后,组织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2 强化德育教育观念
在“四德”建设视阈下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付出辛苦努力的重要系统性工程。首先我们应该摆正高校德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发掘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与四德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把正确的创新的“四德”建设方法进行传承与创新,不断总结,从而在“四德”建设视阈下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通过在各大高校的调查研究表明,经过全国高校的教育改革以后,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已经获得显著提高,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双重认可。由于受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校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道德意识不足,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等道德素质问题。目前,在“四德”建设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
基金项目:1.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四德”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德育实践路径研究(GBC1317142 )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 ,基于OBE背景下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GBB1318113) 。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