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
摘 要:文化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延续,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我党召开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多次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且将文化自信顺利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其中,最需要的就是民族的自信。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人民普遍存在对文化不自信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辐射力。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加强对文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实现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文化自信视野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的前提;再次探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最后提出了文化自信视野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分析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信,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在适应相应的社会生活的自然心境的描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信是源于心理学概念的。我们在利用自身的一系列的经验,进而来挑战陌生的环境的整个过程就是自信。自信并不意味着自大,更不是自傲,而是对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肯定。当自信的对象指向文化的时候,那么也就形成了文化自信。但是,在这里需要我们指出的是,文化自信并不是将文化和自信两个进行简单的融合,而是在充分的掌握文化发展历史、内容并明确发展方向之后,对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它是在认同文化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及生命力的信任。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充实自身的文化信息,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树立坚定的勇氣,最终才能够在文化的比较当中,处于坚定不移的状态。
(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是我们感知世界、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是充分的借助我们的感官进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极大的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以及文化内容之间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自信。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最深沉的力量就是全社会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而且还充分的体现出了我们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精神风貌,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价值观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信任,并且肯定接下来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涵盖着大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改革的气息,这为我国接下来的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充分的体现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升华
(三)文化自信的依据来源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要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并创新整个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传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化呈现出艰难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而也就导致在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外来文化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甚至逐渐失去了信息。当中国传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给我国文化带来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还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当中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两万五千里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这其中都充分的展现出了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引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光广大。不论是文化发展道路,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了我国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更加充分的诠释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文化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就在于我国具体的文化实践。不论是革命文化、还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是对我们的文化实践的深入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的之下,我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逐渐成为我国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之根可以说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舍弃了根本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就是切断了文化历史和现实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密切的联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它不仅记载着我国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追求,因此也可以说文化自信充分的代表着文化软实力。不得不说,我国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例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等,这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精神,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且还极大的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化。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仍有很多的封建文化,这个当前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学会正确的对待这些传统文化,并充分的挖掘其中优秀的文化,琪琪精华,弃其糟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我们深深的感叹,我国这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文化内容,无不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文化自信视野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的前提
(一)人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现代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想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首先就必须要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前先进文化的自信。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我国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现阶段,我国先进文化主要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强烈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特征。现阶段,我国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悄然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积极的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文化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我们要想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还应全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要是要加快高水平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的融入到文化的发展建设当中,不仅能够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政治的认同,而且还能够为接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
上文中我们说到我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我们要想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序开展,我们就必须要始终保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首先,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括经典理论,同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切实加快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实现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必须要时刻保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不仅不能蔑视,同时更不能夜郎自大。我们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巨大价值,并在这一基础之上,积极的对其进行创新优化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只有真正的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密切融合,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也就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包容借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开展的条件
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主理论和世界历史文化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想更加有效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就必须要始终保持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自信。首先,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国际性的科学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它也就能够充分的吸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进而也就能够让更多的人所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吸收并容纳世界各地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有选择性的吸收世界帝国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始终保持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自信,真正做好不崇洋媚外,应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的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开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一)人民对文化的不自信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辐射力
现阶段,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文化。西方国家的的好莱坞影视文化以及肯德基饮食文化等等,都收到了国人的大力追捧,甚至非常痴迷于西方节日以及价值观念。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现象,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虽然这在我们看来是人们对于西方先进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但是这其中却充分的显露 出了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自信。从更深层面上来说,可以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自信与不认同,甚至还产生了一定的质疑。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这种过分的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群体的当中,而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当中。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不断传播,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不自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军队、农村以及企业等众多领域当中的有效开展,而且还极大的抑制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的发挥。
(二)人民对文化的不自信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聚焦力
新形势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文化局面逐渐尘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趋势。在这一阶段当中,产生了各种社会思潮,其中就存在“反马”“去马”“非马”,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妖魔化的现象。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处于养成良好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这一现象,给学生们带来了巨的影响。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较小,再加上并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在看待这些现象的是狗,往往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也就导致了“大学象牙塔抵不过社会大染缸”等教育现状的出现。不得不说,这也就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尴尬的状态,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贫富两极化、政治腐败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逐渐产生了质疑的态度。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社会阅历、经验较少,很容易出现爱国主义情感淡化以及社会主义信念淡化的现象。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社会主义信念的现象。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学校中的开展。
(三)人民对文化的不自信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理化
新形势下,在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当中,众多的专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喋喋不休。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三者之间之所以长期处于争论的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于文化自信。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转型的阶段吗,在这一阶段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了很对人出现了过分推崇西方文化或者过分排斥西方外来文化的现象。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对理论来源以及理论基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淆。他们认为儒家文化,才是促进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并且提出了“立儒教为国教”的“儒化论”观点。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过分的推崇西方博爱、自由等价值观念,他们认为我国也应实行自由主义,甚至还有人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合法性。无论是西化还是儒化,其中都充分的体现出了国人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自信。在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文化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很多学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他们往往习惯借鉴于西方书籍、期刊当中,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论观点,却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我国现代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当中去吸纳借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理化与科学化。
四、文化自信视野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微循环
高度的文化自信,只要表现在人们对于我国先进文化的高度的信心。人们在文化上的自信,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社会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极大的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微渠道,进而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不得不说,建立高度文化自信的人民群众,促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自己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各个群体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必然能够创作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文艺及文化产品,进而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后,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对于文化的需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化的推进是极为有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在实际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借助全党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力量,进而实现在各个群体当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马克思理论主义教育的作用。当人们的文化自信渗透到工作、生活等众多当面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广泛实施。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自觉践行,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国家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人们在文化上的自信,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高度自信,是非常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的。在学校的思政系统当中,要想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就必须要充分的借助课堂来进行。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表示非常的认同,这也就说明学生是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这种来源于文化的自信,不仅能够更好的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到课堂,传输到学生的大脑当中,而且还充分的发挥出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全国思政教育系统当中,当宣布以及相关媒体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文化、文艺作品及产品的认同,以及人们在比较中国文化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过程当中,对于我国先进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除此之外,人们在党宣部门以及相关媒体的引导之下,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充分的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宝库
在学术界以及理论界,高度的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我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确保学术界以及理论界的高度文化自信,不仅更加有利于我们接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层的研究,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库。我们要想切实提高学术自信,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学术创新离地,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创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逐渐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政党意识形态,同时更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园地。高度的学术文化自信,在学术界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绝对自信。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非常的注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理化及科学化,充分的发挥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带头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深层次研究与拓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库,更好的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且还能够极大的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化与学科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其中,最需要的就是民族的自信。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文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就应积极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微循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源宝库等有效手段,增强文化自信,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化和学科化,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白洋.增强重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周建华.试论文化自信[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8):19-23.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6]李孝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若干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世纪桥,2016(12) .
[7]庄友刚,谢燕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理论自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起[J].理论学刊,2016(06).
[8]庞桂甲.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世界”——关于陈学明教授意义世界理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2).
[9]钮菊生,朱新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内涵、特征与发展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