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静 朱春枝
【摘 要】 目的:观察多模态MRI检查对宫颈癌诊断与放疗疗效。方法:择取本院诊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均为Ⅱ期及以上患者),且在施以放疗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宫颈癌组,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94例,纳入正常组,借助多模态MRI检查,对比宫颈癌组、正常组ADC值,且同时评价放疗前后患者ADC值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宫颈癌组,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正常组平均ADC值为(1.89±0.40)×10 -3mm 2/s,宮颈癌组则为(1.01±0.10)×10 -3mm 2/s。放疗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也高于放疗前,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放疗后平均ADC值为(1.58±0.13)×10 -3mm 2/s,放疗前则为(0.85±0.07)×10 -3mm 2/s。结论:在宫颈癌患者中,多模态MRI检查能够精准反映机体中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可为宫颈癌诊断、分期、放疗疗效等评估工作起到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多模态MRI检查;宫颈癌;诊断;放疗疗效
宫颈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患病率相对较高,是危及女性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此过程中,若要对宫颈癌予以对症治疗,则需以其诊断、分期为前提,但因妇科检查的主观性、局限性等缺陷,使患者多面临治疗不彻底、不到位等问题。磁共振成像以高组织分辨率的特点,不仅能够精准反映宫颈、子宫、组织器官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为宫颈癌诊断、分期、治疗疗效等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1]。对此,择取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本院诊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观察多模态MRI检查对宫颈癌诊断与放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本院诊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均为Ⅱ期及以上患者),且在施以放疗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宫颈癌组;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94例,纳入正常组。宫颈癌组:年龄上限为73岁,下限为25岁,平均年龄50岁。正常组:年龄上限为65岁,下限为25岁,平均年龄为46岁。各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使用MRI仪(GE optima MR360 1.5T超导光纤MRI仪器)对患者予以检查,且患者均无检查禁忌证;若患者存在带环的现象,则需预先取下节育器;检查前可适当饮水,但禁止使膀胱处于过度充盈状态;仰卧扫描 [2]。
扫描参数:1)序列轴位FSE T1W1、FOV,层厚和层间距为5mm、1mm;2)轴位平扫FSE T2W1、FOV,层厚和层间距为5mm、1mm;3)矢状位平扫FSE T2W1、FOV,层厚和层间距为4mm、0.8mm。同时,向患者静脉处注入钆喷酸葡胺予以增强扫描,其剂量为0.25mmol/kg,待扫描完成时可自动制成ADC图像 [34]。
1.3 评价指标
对比宫颈癌组、正常组ADC值,且同时评价放疗前后患者ADC值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对本文数据加以处理,即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数据使用t检验。P<0.05时,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宫颈癌组、正常组ADC值
正常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宫颈癌组,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放疗前后患者ADC值变化
宫颈癌组放疗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高于放疗前,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且患病群体集中在25~60岁,平均患病年龄为45岁,且因生活方式、饮食不节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宫颈癌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宫颈癌发病诱因尚未定论,但已知其和HPV感染、人工流产、宫颈炎等因素相关。而在宫颈癌患者治疗中,以Ⅱ期为分界线,Ⅱ期以上使用放疗治疗 [5]。除此之外,宫颈癌诊断、分期、放疗效果评价往往是以超声、CT、MRI检查为主导。超声检查作为子宫、附件检查的首选方式,但存在分辨率低、可视范围狭窄、易受肠道感染、操作随意等缺陷;CT平扫、灌注扫描多在宫颈癌诊断、放疗评价中出现,但却存在辐射性、碘过敏等情况,还会对患者肾功能造成损伤;MRI检查则具有高组织分辨率的特点,且融合多位成像的优势,能够精准衡量宫颈、子宫、组织器官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对肿瘤体积、浸润深度进行鉴别。另外,MRI检查具有无创、高敏感性的优势,在宫颈癌诊断、分期、放疗疗效评价中占据关键性作用 [6]。
本研究中,正常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宫颈癌组,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正常组平均ADC值为(1.89±0.40)×10 -3mm 2/s、宫颈癌组则为(1.01±0.10)×10 -3mm 2/s。放疗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也高于放疗前,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放疗后平均ADC值为(1.58±0.13)×10 -3mm 2/s、放疗前则为(0.85±0.07)×10 -3mm 2/s。
总而言之,在宫颈癌患者中,多模态MRI检查能够精准反映机体中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可为宫颈癌诊断、分期、放疗疗效等评估工作起到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青,武霞,伏宝成,等.多模态MRI在宫颈癌放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12):872876.
[2] 张乐,孙洪赞.PET/MRI多模态成像预测肿瘤放化疗疗效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01):137140.
[3] 李璞宸,罗娅红,董越.应用DCEMRI对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预后评价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7,32(04):341343.
[4] 董雪,罗娅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7,32(04):321324.
[5] 尚靳,郭启勇,孙洪赞,等.CT、MRI及与PET融合显像评价宫颈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05):795798.
[6] 丁延华,许幼峰,高建松,等.保妇康栓联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宫颈癌的多模态超声评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06):5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