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奭颖
本文结合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的课程设计,讨论如何根据“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导学案。
一、深入了解高考,以确定考点分值分布
在近7年的高考中,考题主要集中在离子浓度及沉淀的溶解平衡与转化上。该课题既着重考查了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浓度的顺序,同时重点研究了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的关系,这就使题目在考纲范围内有了比较强的技巧性。题型上从原来的文字表述题向图像题转变。
二、设计思维导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基础知识,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感受并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三、整合考向立意,以制定本课的目标任务
①电离平衡的一般特征。
②当改变单一变量后,移动方向和各粒子的变化规律。
③水的电离特征和KW的意义。
④考查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和粒子浓度的比较。
⑤不溶性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⑥难溶性物质溶度积的计算,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浓度来确定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⑦考查沉淀的转化和意义。
四、以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来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2)能熟练的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平衡移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归纳总能力。
(2)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方法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意识的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各方面的素养,激发学习的热情。
(2)感受学习过程的各阶段中的总结,养成深入探索课题的习惯。
五、以化学基本原理来指导整个教学内容
重视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引组织教学内容,讲化学基本概念与具体题型相结合,引导学生提炼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掌握方法,达到举一反三。
注重应用,让学生在实例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吗,体会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对高效课堂的意义。
六、以能够促进学生增强化学核心素养的问题为中心
在研究水的电离平衡时,重点在如何能抑制或促进水的电离,及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微观模型,激发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两者的一致性。
七、对化学学科的核心原理提炼深加工
对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之间存在着三种守恒关系和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两种题型进行了全面的解答,教会学生掌握核心方法。
1.物料(原子或微粒数)守恒:
例如,Na2CO3溶液中:c(Na+)=2c(CO2-3)+2c(HCO-3)+2c(H2CO3)。
2.电荷守恒(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和等于0):
例如,Na2CO3溶液中:c(Na+)+c(H+)=c(HCO-3)+2c(CO2-3)+c(OH-)。
3.質子(水电离的离子数)守恒:
例如,Na2CO3溶液中:由c(H+)水=c(OH-)水,即:
c(H+)水=c(HCO-3)+2c(H2CO3)+c(H+)。
故c(OH-)水=c(HCO-3)+2c(H2CO3)+c(H+)。
在何种情况下要考虑盐的水解
八、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建立平衡:MmAn(s) mMn+(aq)+nAm-(aq),固体纯物质不计入平衡常数,其Ksp=[c(Mn+)]m·[c(Am-)]n,对AgCl而言,其Ksp=c(Ag+)·c(Cl-)。与平衡常数一样,Ksp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变化不是很大时,Ksp的变化可以不考虑,也就是忽略温度的影响。
2.沉淀的形成、溶解与转化
(1)试图使离子转变成难溶物时,最好选择能使这种离子转变成的沉淀溶度积常数越小越好的药品,同时尝试增加能让这种离子形成沉淀的其他离子的浓度,保证此种离子的沉淀更充分。
(2)沉淀可由一些合适的试剂,如酸、盐等溶解。
(3)沉淀转化遵循的规律。
通过对近三年来学生学习的电解质溶液的回顾和系统总结,对其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完成了对其理解的不断升华。通过引导学生对“离子反应本质”的不懈追求,学生们可以完成化学内涵的深化和化学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
基于高考考纲设计的学案,具有目标专一性,就是强化学生对考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答题准确率的目的。对比传统课堂,本节课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解题思路、策略,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