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應用范围愈发广泛。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同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本文以建湖县高作镇为例,对农技推广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受到较大的限制;农业人员外出务工现象比较常见,但是收入较低,不利于提高农业人员的收入;农业发展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这一背景下,推广农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改革的完成。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为了能够推动建湖县高作镇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以市场需求为指向,不断优化当地的种植结构,从而能够形成特色农业,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高作镇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专注于果蔬种植,并开展了虾稻共作等项目,从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特色农业项目,推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应该重视科技推广的步伐。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湖县高作镇以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作为当地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引进新品种,从而提升当地的农产品质量,使当地的农产品能够符合生产要求。
(三)完善的服务体系。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其作用越大明显,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在全县领域没已经开始进行农技推广站的建设,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提升高作镇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有关部分非常重视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组织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帮助农民群众更快的掌握先进技术。重视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与其工资挂钩,从而激励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投入的参与到工作中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推广,提高农技推广的效果。其次重视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通过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使农民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新的消息和技术,为农民做出正确的抉择提供依据。
二、农技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能够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产品的品种对于农业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技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种植历史和土壤状况,为农民推荐优质的种子。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假种子,一经发现,就要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对其进行处理,从而规范种子市场,为农民采购优良种子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同时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在先进的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而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问题的出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发现特色农业。为了能够推动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重视当地的特色农业的发展。高作镇当前已经建立了饼干产业基地,小麦在农技推广的背景下,其种植技术不断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在进行小麦种植的过程中,专家会对小麦的种植难题给予技术指导,减少小麦病变问题,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在进行小麦种植的过程中,会根据小麦的常见病变,进行专业指导,使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应对措施,从而推动当地的农业发展,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
(三)循环农技的推广。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个发展态势。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应该将降低资源的浪费量,使农业生产形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从而能够保持农业的平衡发展。高作镇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发现循环农业,通过构建与当地经济相切合的产业链,从而缓和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对循环农技中应用到的技术进行介绍:首先是秸秆还田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产物,对秸秆的不恰当处理会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还田处理,这也就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其次,重视防病虫害技术的推广。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虫害,影响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因此农技推广人员应该重视防病虫害生物推广技术。生物推广技术与农药相比效率高、毒性低,农作物的残留地,能够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在进行防病虫害生物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该将其与物理防治相结合,从而降低当地的农药利用率。同时应该重视相关技术队伍的建设,在当地进行实地调研,能够及时发现当地的病虫害情况,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富裕程度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农技推广,使农民能够掌握更多的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为高作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