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武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重要渠道。然而,在高考升学指挥棒下的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偏离了《课标》的要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首先,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老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饼干式”的课堂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把知识变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归纳解题套路,这种授课方式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了学生模仿式的学习习惯。
第三,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牵牛式”的课堂授课方式,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自己“合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用教师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给学生创设的探索空间太小,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探索、思考、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导致学生形成了只能跟随教师学而不能自主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一)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发现、猜想、探索以及验证等多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以及发散思维的锻炼,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学生能够在原本枯燥无味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探究知识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分析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数学现象,并科学合理的将这些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或者解释。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抽象与分析,(比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在这种问题背景下为学生的讨论设置一定的探究情景,使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积极地进行生活数学的探索与分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将高中数学教学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逐步向“关注学生活动”转变,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得到重新塑造,使课程设计从“给出知识”的形式逐步向“引导活动”的形式转变。在这种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进行知识输送的过程,而是逐渐发展成为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与发现”,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四)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真实背景的分析,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科学正确的比较、分析、归纳与抽象,从而有效的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应用题,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的求解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际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的锻炼,尤其是可以选择那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问题,比如利息问题、人口问题、销售问题等,积极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以及抽象的能力,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创设开放性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數学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尽管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以及示范性,然而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在进行求解的过程中通常只是运用到本节所学的有关知识,学生也往往总是习惯于从本节所学内容中去寻求解题方法,而不能实现整个数学体系内部知识的融会贯通,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教材中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解决这一弊端,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