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勇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所引起。近些年来又发现了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存儲宿主,其他家畜可感染。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妊娠母猪流产、母猪繁殖配种障碍、公猪繁殖机能低下、仔猪顽固性腹泻和神经症状、育成猪和成年猪可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等。根据临床特征可初诊,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该病预防可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猪场发生猪伪狂犬病时,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紧急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活疫苗。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54-01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完整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由核心、衣壳、外膜或囊膜组成,核心直径75 nm,核衣壳直径105 -110 nm,带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直径180 nm。伪狂犬病病毒核心含双链DNA能在鸡胚和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上生长繁殖,并形成核内包涵体,能在猪肾细胞、兔肾细胞和鸡胚细胞上形成蚀斑。对乙醚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2流行病学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存储宿主,其他家畜可自然感染,许多啮齿类动物也易感染。除猪以外,其他所有易感动物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在猪场,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可随鼻液、唾液、奶、阴道分泌物、精液及尿等排毒,经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子宫内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染。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但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可导致育成猪和成年猪出现50%—100%的发病率和5%~30%的死亡率。猪在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如经常与猪接触的牛、羊就很容易因吸人含病毒粒子的空气而感染伪狂犬病病毒。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则在夏秋季节多见。
3 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可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母猪减食,同时常造成母猪乏情、返情和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影响公猪繁殖性能(睾丸肿胀、性功能下降)。仔猪出现顽固性腹泻和神经症状:仔猪出生时都很健康,膘情也很好,若干天后一些仔猪即出现排黄色黏液性稀粪,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效果。有些仔猪站立不稳倒地,并出现角弓反张症状,口角还有一些白色泡沫流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到50%~100%。断奶后保育猪可出现脑神经症状,表现为间歇性抽搐,倒地,角弓反张,持续4~10 min后,有时症状可缓解,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复出现。出现脑神经症状的仔猪几乎100%死亡,但发病率相对较低,往往零星散发。育成猪和成年猪可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对育肥猪的生长、饲料报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可导致育成猪和成年猪出现顽固性发热,流鼻水,倒地不食等类似猪流感症状,病程可持续7~15天,中后期可见张口呼吸等呼吸道症状,个别可出现脑神经症状。发病率达50%—100%,死亡率达5%~30%。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导致的病例可见喉头和扁桃体明显坏死,肺脏炎症积水,有些病例的肝脏表面会出现许多黄白色坏死点。
4 诊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有如下3种方法:①取病死猪的淋巴结、扁桃体、小脑进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荧光显微镜下出现黄绿色荧光即为阳性。②取病死猪的淋巴结、扁桃体、小脑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试验。③取病死猪的脑组织、淋巴结用生理盐水制成1: 10的组织悬液,同时加入适量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取1—2 mL组织悬液对家兔进行皮下或肌内接种。2~3天后,家兔若出现局部奇痒表现,并多数在3~5天内死亡也可确诊。其中,第一种方法最常用。但鉴于目前许多猪场都有该病病原的隐性感染,所以在诊断该病时兽医技术人员除了要具有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外,还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至于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要采用病毒的分离培养或相应的聚合酶链反应试验进行诊断。
5 预防
做好该病的疫苗接种工作是关键,一般的猪场多用活疫苗。母猪和公猪的免疫程序有两种,即每年“一刀切”免疫接种3~4次,或者在母猪产前1个月左右免疫1次。仔猪的免疫程序是10日龄以内通过鼻腔进行滴鼻首免,30—35日龄进行肌内注射二免。在该病阴性猪场,仔猪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也可以不做。判定猪场是否存在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区别疫苗产生的抗体和野毒产生的抗体,这对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 处理
猪场发生猪伪狂犬病时,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紧急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其中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可通过滴鼻免疫,10日龄以上的仔猪及公母猪可通过肌内注射免疫接种。疫苗处理后4~5天即可稳定病情。此外,对病死猪及其排泄物都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有发生过该病的猪场一定要加强该病的免疫工作(增加免疫剂量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