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轶南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转型期,学术界和企业实践者们开始反思过去将西方的管理科学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经”式科学的适用性问题,自此关于建立与中国文化相吻合的、由中国传统哲学所指导的中国式管理问题成为管理学界“百家争鸣”式的热点问题。管理科学有无国界之分?中国式管理欠缺的仅仅是在自然科学层面上的系统化?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停留在应用层面上的为解决现实中企业效率低下或止步不前的问题应运而生,还是应该继续停留在形而上的思辨层面为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提供通论式的指导,又或是中国式管理已成为应用层面上的模式化与思辨层面上的方法论相结合的代名词?以上一系列问题,呼吁我们要在对管理本土化问题进一步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勿忘“初心”,对于中国式管理合法性做出符合现代理念的界定,仍旧是保证管理本土化研究路径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核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式管理的定位问题是验证这一学术名词合法性的基础性问题,在科学属性的实证主义范式下,中国式管理的根基很难合法,但在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学科”视角下具备形而上的价值指导特质的中国式管理则有着得天独厚的合法优势,科学强调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或公理,是不存在地域划分的。因此,中国式管理的定位是有主次之分的,应以应然层面为核心,并建立对实然层面的指导,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的领域才是其立足之根本。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合法性;定位
[中图分类号]C93;F27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100-0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式管理伴随着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而成为热点问题,国内学者期望打破借鉴西方管理科学的路径,复兴传统文化,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基于此,对中国式管理的定义也随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综合来看,对中国式管理的定义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根基反思现代管理实践(尤其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以曾仕强教授、成中英教授以及苏东水教授为代表;另一类则是强调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的,从经验中总结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其中以陈春花教授为代表。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定位各有其理论依据,这对中国式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中国式管理予以新的定位,在笔者看来是刻不容缓,因为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举措,强调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对现代成功企业管理案例研究的结合对中国式管理的再定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国式管理之核心内涵。下文笔者将详尽地论述中国式管理的定位在于其应然层面的优先性,以及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一、中国式管理合法性基础探究
中国式管理的定位问题是验证这一学术名词合法性的基础性问题,在实证主义范式下,中国式管理的根基很难合法,但在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学科”视角下,具备形而上的价值指导特质的中国式管理则有着得天独厚的合法优势。以下将就中国式管理合法性的基础问题展开论述,研究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式管理何以成立的问题。
(一)科学属性视角下管理科学的国界划分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由某一共同目标而形成的简单化的组织,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组织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被学者们定义为管理活动。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组织也经由为抵御自然灾害而形成的简单组织,发展成为正规的国家组织,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为人类所普遍接受的活动。这种但凡有组织便存在了的管理活动,随着实践发展各种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汇集形成了广为人类所接受的管理科学。那么,这种管理科学是以何种标准划分国界呢?试问哪一个国家是不存在管理活动的呢?哪一个国家是不存在管理科学的呢?管理是一种由组织发出的活动,而组织是由人所构成的。因此,无论是哪一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管理活动,而对管理活动的研究同样也无法推脱。曾仕强教授在《赢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过:“科学本无国界,从管理的科学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当然也没有什么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分,大家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1]
中国管理思想史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史的相关著作均证明了管理科学的成立与各派别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从科学的视角下为我们解读了管理活动为全人类所共有的这一特性。所以,管理学是难以依据某个可靠的標准划分出国界的。当然,学术界存在着一种说法,即中国的管理更多的是关于管理生活的智慧,近代管理思想更多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或许,这种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是这并不能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全盘否定,毕竟中国古代丰富的智慧资源正是中国式管理存在的基础。
(二)文化视域下管理科学的国界之分
以美国对日本文化研究为开端,管理学界对国别式的管理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将兼容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自身文化,为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泯灭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一跃成为“领头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引起了学界对日本式的管理研究兴趣。美国的企业家曾对此进行过总结,即日本在商场上取得胜利的根源在于其文化上的优势。郭咸纲也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特征提炼为5条,即“现代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交融,企业的家族化,重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加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以及充分发挥群体优势”[2]。日本依据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构,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反思管理学因与文化割裂所导致的过于刚性化的缺陷。中国式管理的出现也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国管理过于偏重管理的生活智慧,过于注重中国哲学在思想层面上的指导而忽视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管理学在应用层面严重欠缺,因此不得不借鉴西方的科学化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来弥补以往只注重管理生活的智慧而忽视实践问题的欠缺。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同、智慧资源的储备不同,因此,在文化层面上来说,管理学是有国界之分的,各国的风土人情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学者所提出的管理思想也必定是有区别的,在这个层面上讲,管理科学是有国界之分的。曾仕强教授在《赢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也曾提出过:“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示各地区的哲学并不相同。管理必须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效果,所以各地区的管理哲学不太一样。从管理哲学层面(管理文化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了。”[1]因此在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说,中国式管理的存在是具有合法性的。
二、中国式管理的层次定位问题探究
在管理哲学为视角下,中国式管理的层次定位问题一直都是学界所热议的问题之一。这也正是对中国式管理研究范式的探讨。这些探讨可以歸纳出三种观点:一是,以曾仕强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强调,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管理实践中问题的指导,更多是将中国式管理定位在了形而上的层面,提倡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特性,注重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多数研究企业管理哲学(文化)的学者通常习惯将中国管理定位在实用层面上,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惯于研究大量的企业成功管理的案例,从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其中的代表著作如李树林主编的《中国管理本土化》[3]。三是,中国管理哲学理论派的学者们强调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本指导,并将其融入西方科学化的管理思维中,提倡伦理与科学相结合,习惯将中国式管理的层次定位在形而上与应用层面相结合的位置上,强调中国传统哲学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中以成中英教授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为代表,强调应将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性与分析统统结合起来,提出了由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管理模板,如孙子兵法的策略思想、老子《道德经》的策略思想以及易经的策略思想等[4]。
通过以上关于中国式管理层次的定位问题的探讨,我们很难准确地说出哪一层次的定位是最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每一层次的定位都既有优势亦有局限,这也正是后续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将中国式管理定位在何种层次上,我们都不应忽略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即以中国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特性,因而,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定位仍应在形而上的层面,为学者及实践者们反思现存管理问题提供指导。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也曾提到过:“新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不再把自己限于‘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它会变的,它没有任何理由不该变。事实上,它已经在变。”[5]这提示我们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哲学的方法论已经产生了变化,这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意义重大。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中国式管理在层次定位上,首先要认可其形而上的指导层面,因此,中国式管理在对中国哲学借鉴中也要以时代为依据对中国哲学进行权变的审视,构建符合当代要求的中国式管理理论。
三、成功案例中反观中国式管理功用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界中曾提出过“中国化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比较研究从而对中国式管理进行批判,如聂玉伦在《从中国式到中国化——中国式管理批判》提出:“中国化是一个继承、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的动态变迁过程,而中国式是多层次、多内容相对完整的体系。所以中国化要比中国式管理更为科学严谨。”[6]笔者认为中国化管理是向中国式管理的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对于西方管理科学的借鉴与学习正是使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的必经阶段,两者是不可以分裂开来的。从中国本土企业的成功案例不难看出,成功的企业不断地融合中西管理的思维方式,注重人本与刚性的结合正在逐渐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始终指导着中国企业的发展。
(一)注重以人为本与制度规范并行
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公司任职经营部长时,曾对通过内部关系来到格力电器公司的开票员十分不满,因其与领导的关系,其他公司员工都对他存有“敬畏”之意,包括当时的公司副总经理也都对他礼让三分,在这种状况下,开票员在公司内更加横行霸道,多次利用手中的权力与经销商进行交易。甚至,有一次经销商竟没有拿出一分钱而提走了500万元的货物,这刺激了董明珠,她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决定要整治这种现象。当时的格力电器公司的管理制度松散,人员散漫,董明珠逐渐认识到管理不单单是以人为本的,还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制度出台后,开票员再一次在没有收货款时发出了货物,董明珠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对开票员收取了100元的罚款,并降低了其工资标准,上层领导在她的据理力争之下也理解到制度的重要性。格力公司也因此较有效率地追回了经销商所欠下的40万元货款。也正是因为董明珠将中式思维模式与西方的理性模式相结合,注重对公司的人的管理及对制度规范作用的重视,这对格力电器公司在2015年冲入了世界500强企业之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力。
从格力公司的成功案例中反观中国式管理的合法性,可以得出,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模式对本土企业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中国式的管理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对管理实践的指导,它一定是在应用层面有所显现的。但中国式管理思维仍过于中庸,过于注重人际关系而忽略了管理应有的规范性及规则性,因此中西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必然成为中国式管理合法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传统的诚信观在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诚信视为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可见古代先哲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自古以来,诚信便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今仍是指导中国企业前行的重要因素。从近代被誉为“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的荣氏,荣秉之与荣德生兄弟间不计前嫌,荣秉之出于对荣德生信任,资助其办厂,可见当年荣氏兄弟的产业之所以在那般动荡年代依旧能够发展壮大与两兄弟间的诚信原则分不开的。董明珠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过:“商人间的合作就是要相信中国的商人99%都是好的,所以要合作就去找那99%,而不是那1%不好的。”除了商人合作间的诚信外,董明珠也提出了销售者对于消费者的诚信,要让消费者远离售后服务,这也正是董明珠带领格力电器取胜的制胜法宝之一。中国企业腾飞的现时代,不能只重速度而抛弃传统的管理哲学中诸如诚信这般的管理智慧,这也正是我们现时代提倡建构中国正式管理的动力之源。全球化背景时代,传统的诚信观在对中国式管理理论构建中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外企业合作中尤为重要,一个不具备信用的组织是很难有其他组织愿意与其共事的,因此,诚信观在中国式管理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应该被学者们重视起来,但企业发展需要的不应该只是寓言式的名言警句和几个经典案例,而是扎根于中国式管理理论核心的东西,是期待有一天国外的管理教科书上对中国式管理理论介绍时,会将诚信列为其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准则。
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抛弃的未必尽是糟粕,保留的未必均是精华
明茨伯格和德鲁克均提倡管理实践中出管理家,其中明茨伯格对于MBA这一专业的设立曾多次表示失望。管理本身就存在于實践活动之中,因此中国式管理不可能仅停留在思辨层面,它必须对现实予以指导,为管理者提供应用层面上的指导,达成一种从主体客观化再到客体主观化的过程,但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式化。中国式管理思辨层面的反思特性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在强调建立以中国哲学指导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与科学化管理的进程中,反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不能盲目地相信西方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一定是强于中国,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要知道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其中所抛弃的也未必尽是糟粕,其中所保留的也未必均是精华,我们也很难精确地定义出何为糟粕,何为精华。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并提炼出适合于当今时代的精华,这也是中国式管理发展与强大的正确途径。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道:“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总有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我很踌躇,要不要说它是绝对的真理,这个任务太大,任何人也不能担当,还是留给上帝独自担当吧,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的话。”[5]冯先生在书中幽默地为我们揭示了哲学的实际价值的难以确定性。在对中国式管理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模式般的套用只会导致中国式管理研究局面的混乱,因此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应用,我们都应具备一种权变的观点,根据实际的环境估评它的价值,而不是理想化的将其构成一种形而上的理论。这样的状态不利于中国式管理的理论体系形成。无实际背景的并以自我观点为主导的对传统化文化的认知,很难真正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到管理文化的研究之中,笔者认为,这也是近些年,中国式管理研究局面混乱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注意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形成从特殊至一般的理解,甚至形成标准化的与时代背景相符的认知模式。中国式管理理论的生成除其对管理实践的总结外,其指导思想更是关键,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各说各话,难以生成系统化的中国式管理理论。
对于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的科学化管理理论进行融合与借鉴的同时,我们仍应注意到,洋为中用并不尽是精华。西方管理理论以科学化为基础极易忽略人本管理,这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刚性管理理论。这在中国式管理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避免中西管理思想的过度融合,而忽略中国当今的大背景而形成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将科学的工具性质刻意的进行“大而全”的以偏概全式的应用忽略形而上层次,以及不假思索地套用,自泰勒创建科学管理以来,我们并没有看到哪种管理思想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对中国式管理研究中的洋为中用过程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符合中国大环境的权变观念。
五、结语
中国式管理的发展有丰富可鉴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中国哲学的重要地位可与西方的宗教在其文化中的地位相媲美,二者这正是中国式管理发展的重要理论根基。小到现代的企业管理大至国家治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管理中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笔者强调中国式管理的合法性基础问题核心在应然层面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历史资源与当代的管理实践经验的结合,正是中国式管理在应然和实然层面结合的主要路径,也是中国式管理合法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管理研究本质是对中国的管理观念和中国优秀的文化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深层次挖掘,而不是简单的依循西方实证主义,即所谓的“科学化”路径。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理论也是推动学者们对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案例的研究与反思,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出全球化大背景下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曾仕强.赢在中国式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7-8.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30.
[3]李树林.中国管理本土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0-56.
[4]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8-30.
[6]聂玉伦.从“中国式”到“中国化”——中国是管理批判[J].经营管理者,2017,(5).
[7]游汉明,叶春生.华人管理本土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5-30.
[8][英]罗素.权利论[M].孙相东,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10-11.
[9]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3.
[10]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4-26.
[11]高民政.中国政府与政治[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15-18.
[12]刘云柏.中国管理思想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20.
[13]陈春花.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9):1272-1279.
[14]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12):1578-1587.
Research on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Huang Yinan
(College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when China enter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academics and entrepreneurs have begun to reflect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Western management science a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biblical” sci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proble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guid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management academic community. Is there a border between management sciences? What is lacking in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is only systematization at the natural science level? Wha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which is at the application leve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inefficiency or stagna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real world? Or should it continue to stay at the metaphysical level to provide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problems in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guidance, or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modeling at the application level and methodology at the speculative level. The above series of issues call for us to not forget the “early mind”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management localization, and to define the modern concept in terms of Chinese-style administrative legitimacy. This is still to ensure the managements localization along the research path. The core issue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cannot be ignored. The positioning problem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is the basic problem to verify the legitimacy of this academic term. Under the positivist paradigm of scientific attribute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is difficult to legalize, However, under the “discipline” perspective of a systematic knowledge system, it has metaphysical and value-guiding characteristics.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has a unique and legal advantage. Science emphasizes the inherent essential laws or axioms of things. There is no geographical division. Therefore,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is divided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ssues. It should focus on the level that ought to be, and establish guidance on the actual level. Only the areas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two are the basis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Keywords: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legality; positioning
〔責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