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积极实现社会动员、社会保障、社会整合等的重要途径,在弥补政府社会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志愿服务活动规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衢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等方面都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政府机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主体内部和主体间的协同都较为薄弱,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重单线型的志愿服务工作网络。目前,衢州已经初步形成由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指导,以团市委为工作落脚点,同时以96345志愿者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志愿者分会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三级”志愿服务为主体的核心体系,并以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尤其是民政局、妇联等部门组建的志愿服务组织为触角开展服务,形成了多重单线型结构的工作网络。
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行机制。衢州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和运行体制。2015年10月,成立了衢州市志愿者指导中心,更好地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在平台建设方面,构建了志愿服务中心与热线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链。在管理机制上,市民政局2014年3月下发了《关于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通知》,全面推行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制度。在品牌建设上,打造“寻找微心愿、点亮微心愿”志愿服务品牌。截至2017年3月,仅衢州市柯城区就已在56个志愿者家园和2个服务点设有心愿树,实现城乡全覆盖。
分散而多元的志愿服务载体。衢州主要通过运行系统、搭建平台和开展活动的方式来搭建志愿服务载体。全面推广志愿汇app,推行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制度。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志愿者43.5万余人,注册志愿组织970个。搭建96345志愿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活动载体,衢州近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依托本年度政府主要工作内容展开,紧密结合“城市文明建设”“最美”價值观等主题,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服务载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较为集中的志愿者队伍来源。衢州目前的志愿服务队伍中,志愿组织以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为主,志愿者则以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党员、大学生和退休老人为主力。通过将志愿服务纳入各单位对党员的考核、团员推优及职员职位晋升等条件牵动企事业单位党员、团员等的参与;其次是通过与高校合作,给予社会实践学分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志愿服务。同时依靠退休老人时间上的充裕性充实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发展意识有待提高,相关保障不足。近两年衢州志愿服务工作趋于平缓,相比之前重视程度有所减弱,政府上下级协同联动动力不足。活动经费不足,且没有额外来源,仅有市委宣传部每年划拨的10-20万志愿服务专项经费,但这笔经费既包括了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建设,又包括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支出,用于志愿服务的实际开支远远超出了专项经费的金额。在机制上,存在人手不足,多为兼职人员,且分身乏术,无法集中精力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有限,合作协同不畅。目前衢州志愿服务各相关部门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数量众多,门类繁杂,仅靠共青团组织很难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完全牵动起来。由于工作开展的延续性、部门考核要求不同等,各有一套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因此,团市委虽负责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但无法有效协调部门、整合资源。
志愿服务由政府单极主导,体制外跨域协同不够。目前,衢州体制之外的市场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低,主要依赖政府通过制度等牵动,上下协同合作参与志愿服务的体系有待完善。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不强,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即使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来,也更多地扮演着政府助理或者政府下属执行组织的角色,而不是政府的合作伙伴,自主性和创新力不足。同时,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将企业和高校好的创意和做法融合进整体志愿服务的项目中。
企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之间缺乏互动平台,沟通合作不强。目前衢州市社会组织、企业志愿服务队伍甚至是机关事业单位志愿队伍之间,交流还较为欠缺,缺乏交流互动平台,难以形成整合互动的志愿服务大氛围。民间组织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内容多为“环保”“敬老”,形式都是“捡垃圾”“去敬老院”,没有针对性、专业性不强,真正有创新性、有地域特点、能与政府工作相结合又接地气的服务较少。
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精神不足,志愿服务的环境不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是志愿服务精神缺乏,从政府的倡导到社会公众的响应,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二是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突出。各类媒体对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活动的宣传尚未完全转换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志愿者的价值感和获得感不强,志愿服务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管理协同:发挥整合功能,构建系统性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系统高效的志愿服务协同治理模式,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的统摄主导作用,要在项目招募、人员组织、资源整合、管理评价等方面发挥指导中心的整合、组织、协调功能,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一个有序的宏观系统,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要通过设置专项经费、推动大型服务计划等方式,在资金和人员上给予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把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稳定资金来源,统筹协调志愿服务的人员供给,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具有衢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实践。
主体协同:树立嵌入理念,构建跨领域志愿服务结构。国内外协同治理的实践已然证明:单一的内部协同不足以很好地解决当下复杂化与多样性的发展问题。志愿服务协同治理需要政府积极寻求与企业、社区、高校、非营利组织及公民间的跨域协同。针对衢州市企业参与志愿服务不多的情况,政府部门应为企业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与条件,鼓励企业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动机参与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志愿服务主体的深度融合。针对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政府应给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志愿服务的热情。
发展协同:搭建交流平台,提高异质主体的协作能力。不同地区、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主体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在志愿服务组织协作方面,可通过常态化考察交流,共同探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共同发展。在地域协作方面,可借鉴杭州市等发达地区经验,进一步推进衢州志愿服务信息化、制度化建设等。在不同志愿服务主体的协作方面,可通过组织交流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共享资源、互通有无,提高志愿服务的整体能力。如志愿服务组织可加强与政府组织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具体项目汇报、社会建设成效展示等方式,在获得政府信任的同时,争取政府的资金资助和项目支持。
专业协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应通过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制度,构建市、县(市、区)、社区三级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业务主要部门(单位)首先可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定期组织培训,对专业需求的志愿服务,进行技能培训。其次,结合志愿汇app的运用,建立志愿者和志愿项目库,通过统一管理,提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专业匹配度,以项目化的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的專业性。此外,还可通过在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
评价协同:重视服务反馈,实现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发展目标。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应当建立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志愿汇app为载体,建立志愿服务档案,通过对志愿服务的评价、反思、总结,建立起一方担责;多方共责的协同评价机制。衢州可根据志愿服务的现实情况,尝试成立包括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相对专业的评价机构,对志愿服务及志愿者自身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既要包括针对服务能力的,如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是否能满足服务活动的要求、志愿者之间是否能够有效沟通合作,以及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否能够充分沟通等等;也要包括针对服务效果的,如志愿者是否良好履行志愿者的职责,以及是否能圆满完成预定任务达到该志愿活动的预期目标等。
利益协同:尊重主体特性,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感和获得感。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在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时,应考虑志愿者诉求,除了要为志愿者提供适合的服务工作,让其能实现自身价值,还要适当考虑志愿者的利益诉求,通过基本物质保障和适当的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志愿者以激励,建立健全适度的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如注重志愿服务评价结果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共享,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与就业推荐、评奖评优等相结合,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提升志愿服务的获得感,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此来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意识协同:树立价值导向,建立健全媒体宣传机制。良好的媒体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针对衢州当前志愿者注册人数相对较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借助新媒体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抓准社会动员与志愿服务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可在小学、中学等教育阶段纳入志愿服务的课程内容,如志愿服务的理念、志愿服务的礼仪、技能等,从小培育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高校可在团委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题宣传,可通过与公益性摄影机构等的协同宣传,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此外,利用基层社区受众面广的特点,可在社区通过黑板报、典型宣传等形式,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