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包括腹泻在内的肠道疾病是仔猪饲养中常见的疾病,由于其会导致仔猪过早死亡、生产性能下降以及诊断和治疗的总成本增加,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为何仔猪会对很多不会对大猪产生影响的细菌有如此高的易感性呢?为何仔猪感染这些细菌后的发病病程会更严重呢?
中图分类号:S857.3+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3-0001-04
当仔猪发生腹泻时,除了感染外,其他四种因子必须加以考虑。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仔猪出生时其肠道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肠道的成熟始于仔猪刚出生时,且受围产期一些因素的影响。肠道开始成熟的首个标志是出生时动脉氧浓度的提高,这会受到某些激素(如皮质醇和生长因子)的影响。因此,早产或分娩时间过长等会造成初生仔猪缺氧的生理事件,可能会提高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和肠道疾病的风险,因为肠道的成熟进程可能已经被打乱了。
影响仔猪肠道成熟的另一个因素是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这使得单头仔猪对肠道疾病的敏感性既取决于所摄入初乳和常乳的数量、质量和组成,也决定于所供应的固态饲料组成。因此,初乳对仔猪的肠道状况具有特殊的功效,因为初乳不仅在肠道成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还可为仔猪的免疫系统提供免疫球蛋白。這些免疫球蛋白在仔猪出生后的48 h内被吸收进入血液,被用作仔猪的母源系统性免疫力,或停留在小肠的隐窝中(IgA),作为局部免疫力,来控制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期间有害的肠道感染。这种局部免疫力的发育始于仔猪出生后的极早期,并发生于其出生后的最初6周,同时可因早期断奶而被推迟。
1 物理及化学状态变化
随着肠道发育成熟的持续进行,在新生仔猪或断奶仔猪与成年猪之间,肠道组织的物理和化学状态会发生某些变化。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猪的受损肠道恢复所需的时间会缩短。仔猪黏膜修复、替换受损或脱落绒毛和功能性上皮细胞的时间大约为4 d~6 d,而成年猪约为2 d~3 d。其次,肠道紧密连接的结构渗透性在出生后前几个小时内较高。这种行为会引发日粮中毒素或内毒素较高的吸收风险。不同阶段生成的消化酶(如HCl、淀粉酶、脂肪酶和乳糖酶)也有差异,这与肠道发育成熟期间出现不同世代的肠细胞有关。然而,某些消化酶,如乳糖酶,在初生仔猪肠道内会大量产生,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上文提及的淀粉酶、脂肪酶或HCl一开始的分泌量极低,而至仔猪出生后的前3~6周生成量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哺乳和刚刚断奶的仔猪无法利用成年猪所用饲料中的某些日粮成分。这些日粮成分在仔猪的肠道内保持着未使用的状态,但可以作为病原体生长的营养物质,或者在肠道内因渗透压的提高和伴生水的增多而导致腹泻。然而,至少依照肠道细胞生成的改变,在肠道中表达的病原体受体的可利用率会发生改变。因此,一些病原菌可能只能黏附于年龄极小的仔猪肠道的上皮细胞上,或者这些仔猪在那段时间内可能对某些病原菌易感,造成在猪的不同年龄段内,表现出对疾病有不同的敏感性和临床表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肠杆菌菌毛亚型受体。
2 腹泻的致病机理
尽管幼龄仔猪上存在所有这些变化,但至少所有的腹泻疾病是基于以下三种致病机理:分泌亢进、吸收障碍或炎症反应。吸收障碍型腹泻也称渗透型腹泻,主要是由于营养物质不能被吸收而滞留于肠道中所导致的。这可能是由于在必要时它们不能被利用的事实,因为特定的酶缺失,或过量供应,或由于先前的刺激导致有吸收能力的成熟细胞缺失。肠腔内存留的电解质和营养液会产生伴生水流,因而会产生稀粪。
分泌型腹泻的致病机理是先刺激电解质(主要为氯化物)的分泌,随后由于传染性、神经性或毒性的影响导致小肠的隐窝区域流出水。炎症反应会通过提高黏膜的水肿程度、渗透性程度和坏死来引发腹泻。另外,一些炎性产物在反馈机制内也会刺激电解质和水的分泌。
那么哪一个是引发仔猪腹泻的最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体呢?在某些病例中,腹泻仅仅是一种并发症状或继发症状,某一特定的饲养管理条件,对于其他病原体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例如,兰氏类圆线虫的流行率会随着猪舍漏缝地板的普及而下降。就所有的仔猪生产区域和饲养环境而言,导致仔猪腹泻的五种最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体为大肠杆菌、冠状病毒、梭状芽孢杆菌、猪等孢子球虫以及特别是对断奶仔猪而言的沙门氏菌(见附文“仔猪腹泻的五大病因”)。应该指出的是,其他疾病可能特别有意义,且比一般疾病更为重要。因此,考虑到仔猪免疫系统的不成熟,一旦其发生腹泻,最重要的是要立即开始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原题名:Exploring the fragility of a piglet's gut(英文)
原作者:Doris Hoeltig(德国汉诺威市兽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