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疲劳驾驶与预防对策

2018-05-14 10:34张国强
科技风 2018年33期
关键词:预防成因

张国强

摘 要:疲劳驾驶极易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本文结合疲劳驾驶的概念与成因,重点就疲劳驾驶的预防对策加以探讨,以期减少疲劳驾驶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疲劳驾驶;成因;预防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但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率也不断上涨,由此引发了重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现象。细数各类交通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因驾驶员疲劳驾驶引发的。因此,针对疲劳驾驶的科学预防研究很有必要。

一、解读疲劳驾驶及其成因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长时间连续行车而引发的生理、心理机能失调,产生视线模糊、反应迟钝、腰酸背疼、行动呆板、驾驶机能下降等现象。有关疲劳驾驶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

对于驾驶员而言,极易因睡眠、休息不足而引发疲劳。研究显示,开车前晚若睡眠不足6小时,产生疲劳的比例为25%;而睡眠6-10小时者,疲劳驾驶发生率仅为16%;若连续24小时无睡眠,其所产生的疲劳驾驶危害与血液中含有10mL/L酒精一样严重。此外,夜间驾驶员疲劳驾驶发生率为非疲劳驾驶的6倍之多。而驾龄短的驾驶员因经验不足,驾驶时处处谨小慎微,更易产生心理疲劳。

(二)生活因素

生活因素涉及社会群体气氛、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关系等。此类因素也会对驾驶员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家庭关系为例,若家庭不和睦,会导致驾驶员胡思乱想,行车过程烦躁不安、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处理行为不当,身心极易产生疲劳。而与领导、同事人际关系的不佳也会使驾驶员产生猜疑、悲观、犹豫等消极情绪,继而引发心理疲劳。

(三)工作因素

驾驶员长途或长时间连续驾驶乃形成疲劳驾驶的主因。驾驶的疲劳度依循其身体、精神状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0-2小时为适应驾驶阶段;2)2-4小时为顺利驾驶阶段;3)6-10小时则进入疲劳驾驶阶段;4)10小时以上为疲劳加重阶段,此时驾驶员神经感觉症状将显著增强;5)14小时以上为过度疲劳驾驶阶段,此时其身体与神经感觉症状剧增。在一天时间内,驾驶员有两个时段极易犯困,一是凌晨2:00-6:00,另一是15:00-16:00,若这两个时段未充分休息,极易引发疲劳驾驶。此外,驾驶中车内温度、振动、照明、座位、靠背及人机操作界面的不合理因素,都会导致疲劳的产生。

(四)环境因素

车外环境涉及气候、道路、交通等诸多因素。若道路能见度低、交通标志不完善、行人拥挤、交通堵塞,驾驶员不得不频繁修正行车方向、换档与操作,这均会导致驾驶员情绪紧张,引发疲劳驾驶。此外,景观单调、交通量稀少的平直道路行驶中,因外界信息单调、过少,无需较多驾驶操作,也会导致驾驶员中枢神经缺乏刺激而进入单调性疲劳状态。

(五)其他因素

有些驾驶员为完成紧急任务,不得不带病出车,甚至服用药物后驾驶车辆,造成疲劳驾车。众所周知,生病期间更易产生疲劳,加上药物作用,驾驶员更易进入疲劳驾驶状态。

二、疲劳驾驶的预防对策

(一)树立安全意识,形成安全驾驶习惯

为了避免疲劳驾驶,对于驾驶员而言,应始终树立安全意识,积极学习疲劳驾驶防范知识,了解疲劳驾驶可能引发的危害,将安全意识内化于胸、外化于行,逐步形成安全驾驶的良好习惯。此外,驾驶员应加强自我调节与控制,积极克服心理疲劳,可利用一些有效消除疲劳驾驶的简单技巧,如听欢快的乐曲、暂停驾驶歇息或活动等,放松自我神经系统,避免驾车中出现疲劳。

(二)保证睡眠充足,避免驾驶时间过长

保证睡眠充足乃驾驶员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对于驾驶员而言,应严格控制连续开车的时间,合理安排中途休息时间。若连续驾车超过10小时,睡眠不足8小时,必须选择一个安全地点停车休息与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切忌因赶路而勉强驾驶。即使睡眠充足,连续驾驶时间也不宜过长,通常连续行车2-3小时后,应停车休息活动,若不得不长途驾驶,也应确保至少两个驾驶员轮流驾驶,事前明确哪些地方可停车、哪个是出口、哪个地方是山路,便于行车途中定期休整。

(三)加强自我调节,合理安排行车时间

驾驶员行车中应注重调节座椅、靠背,确保坐姿舒适;及时通风、降低车内温度;适度听音乐,定期停车休息放松、活动关节,确保身体协调性;驾驶时眼睛切忌总盯公路中心线,一旦感到疲劳,及时眺望远方;就行车中可能遭遇的各类事物,应沉着应对、宽容待人、自我安慰,及时摆脱不良心态,确保心理稳定,方可实现安全行车。此外,驾驶员还应科学安排行车时间,尽量避免夜间行车,防止因光线差、视线不清、视距受限、环境单调、灯光炫目而增加视力负荷,引发疲劳驾驶。若因工作所需不得不夜间行车,还需警惕疲劳现象,一旦感觉不适,立即停车休息,切忌勉强行车。

(四)注意饮食得当,提高安全驾驶技能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应注重饮食得当,切忌过饱,也不要空腹开车,不食油腻、不易消化、生冷干硬、刺激之物,不饮浓茶与浓咖啡,更不要饮酒。若行车中感到疲劳,可适当引用橘子汁、柠檬水等酸性饮料,以缓解疲劳不适。驾驶员患病期间,即便如头痛、感冒等小病,也会导致身体诸多不适,并影响驾驶过程。通常而言,驾驶员患病、体力较差时,应避免驾驶,尤其是长途驾驶,更要避免带病行车。此外,驾驶员应注重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包括熟练驾驶技能、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强大的应急应变能力等,通过加强实践总结,探索安全行车规律,使自我驾驶技能不断提升,练就强大的抗疲劳能力。

(五)引入先进科技,使用疲劳预警装置

駕驶员可引入疲劳驾驶报警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先进的汽车技术,通过监测自我身体特征与生理信号,监测车辆速度、白线位置等运行参数,明确车辆是否处于有效控制状态,为驾驶员因驾驶疲劳可能引发的非正常行驶提供行之有效的报警提示,确保驾驶员行车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疲劳驾驶危害甚大,对于驾驶员而言,应从自身做起,时刻树立安全意识,自觉避免疲劳驾驶,保障驾车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因疲劳驾驶引发交通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别牧,李淑庆.疲劳驾驶及预防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6):29-32.

[2]刘秀,王长君,何庆.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与预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128-131.

猜你喜欢
预防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