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彤 樊戎昌
摘 要:目前,电力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的电力行业中的窃电行为,严重影响了电力发展的正常秩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用电检查反窃电关键技术的介绍,重点阐述用电检查反窃电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用电检查;反窃电;关键技术
用电检查工作通过确保用电安全,及时发现用电过程中的各类不合理现象,通过及时处理,确保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反窃电行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加强对反窃电技术以及相关策略的研究在电力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用电检查反窃电常见技术分析
1.1 强化计量端的控制
对于高压计量箱可以通过单独创建工作线路的方式有效避免窃电行为的出现。另外还可以在对高压线路进行改造的同时对支线以及共用线的计量装置进行转移,从而将线管的计量装置安装在电线杆上,从而提升监控的便利程度。
1.2 提高计量设备性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设备的功能性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反窃电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科技的利用,通过积极研究新型的智能电表等设备,对电力实现更好的监控作用。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使用的电表等设备依然是老式的,加大电表更新力度,普及智能电表,去掉传统电表,提高计量设备的精准性,为反窃电工作奠定基础。
1.3 安装防窃电装置
如果确定存在窃电情况,可以在相关部位安装相关装置,如防窃电装置、失压定时仪等设备。具体可以通过对电能表的实时监控,及时捕捉输电线路中电流、功率以及电压的变化。通过一系列参数的变化情况,确定窃电行为是否存在。同时还可以在相应的设备上安装报警装置,从而及时通知工作人员。
2 提高用电检查反窃电力度的措施
2.1 做好所在区域用电宣传
加强安全用电宣传可以让社区居民、群众更好了解安全用电知识一进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群众更好的明确窃电行为的危害性,从而有效降低窃电行为的出现。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通过大范围宣传普及的方法,切实保障用户與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2.2 提高技术人员技术素养
电力传输中窃电行为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用户缺乏法律常识,这就需要地方做好法律普及与建设工作,不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宣讲,让群众对窃电行为有一个正常认识。此外,强化执法力度并提高技术人员素质,还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及时对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同时还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在用电检查过程中重视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员工通过完善责任机制,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持续创新电量计量模式
随着技术发展与进步,供电系统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得到更新,计量精准度持续提升,有助于做好窃电防护工作。供电企业通过更换、改造原有的计量设备,促进自身反窃电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以改造计量回路,因此新的技术与方法创新计量与监控模式。积极学习同行业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窃电行为出现的可能。同时,通过新技术监控线路荷载变化,实现整个系统的完善,促进监控能力提升。
2.4 及时分析配线线路损耗
第一,严格对电表进行管理,通过积极推广新产品,保证计量设备的功能性完备以及质量达标;第二,做好营业的检查工作。每月应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供电线路的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在检查过程中,应该结合抄表工作、电费回收以及市场调查情况,及时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判断窃电行为是否存在,对于存在的区域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加强监控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加强电压无功管理。通过全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实时闭环控制,对存在问题的部分及时反馈,缩小排查范围,降低电能损耗。
3 反窃电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如图1所示为借零切电原理示意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入防借零开关,这个设备原理如下。
零序电流器作为防借零开关的主要构成构成,运行质量直接影响互感器的运行效果。零序电流器的电气放大器、火线及零线根据并列原则接线。同时,互感器中的零火线电流向量之和不等于0,意味着互感器穿过的磁通量大,有助于放大感应电动势,从而达成防窃电的作用。
这种新型防借零开关与传统开关相比优势显著,将其应用在存在较高线损率的线路上,做好防借零开关优化改进工作,可以提升工作质量与效果,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反窃电工作是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因此需要利用先进技术结合新型设备并加强人员管理,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做好相关工作。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兴.浅析用电检查工作面临的窃电问题及反窃电技术[J/OL].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8-22].https://doi.org/10.19474/j.cnki.10-1156/f.005857.
[2]张译文.试论电力系统用电检查和反窃电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7,19(16):141.
[3]康云.用电检查工作面临的窃电问题及反窃电对策分析[J].电子世界,2014(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