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源 程现昆
摘 要:战国末期,儒墨并称为“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其“十论”之中始终贯穿着“兼爱”这一根本思想。“兼爱”思想中呈现出的为他、利己观点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墨子的德福思想以及构建新时代的德福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为他利己;德福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墨子,名翟。原籍宋国,长居在鲁国。墨子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其“兼爱”思想有别于传统儒家的爱有差等、亲疏有别的理论,在以血缘关系作为施爱薄厚的战国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时至今日,墨子的“兼爱”思想在这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中仍然适用。本文拟从墨子“兼爱”这一思想入手,就其所体现出的为他、利己观点及其辩证关系做一浅析,以期准确把握其德福思想,为构建新时代的德福观提供丰富的思想基础。
一、墨子的为他观点
墨子的“为他”观,集中体现在墨子崇尚“兼爱”的思想中。对于“兼”的理解,在《墨子》一书中主要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阐述。首先,从正面来讲,有“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兼爱下》)。那么,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对于“仁”和“义”的理解。古代的“仁”,最早来自于《说文解字》中“仁,亲也。”认为对亲人的关心爱护就是仁。“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对“仁”的阐述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把孝悌也就是把对父母和兄弟的关爱当做“仁”的根本。可见,“仁”指对于有血亲关系的人的爱护。关于“义”的理解,在《墨子·公输》中有“义固不杀人”。这里,“义”即指正义道义。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墨子主张要坚持正义,要有符合道义的爱。墨子用“仁”和“义”来解释“兼爱”,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没有血缘关系的普通人共同纳入“兼”的范畴中,體现了其兼爱思想的普世性。其次,从反面来看,墨子通过“別相恶”来阐述“兼相爱”。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友善、国家之间的动乱都是因为不相爱。这种不相爱,墨子称之为“别”。这里的“别”,主要是指除“兼爱”以外的,并举例指出“别君”是“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不能把百姓的身体视为自己的身体。通俗来说,做君主的不能够爱民如子,当官的不能把百姓视作衣食父母就是“别君”。“别士”是“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别士”不能够把他的朋友的身体看作自己的身体,不会把朋友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样的人看见朋友有难也是“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最后墨子用即使是愚钝的夫妇,即便是崇尚“别”的人也会“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说明崇尚“别”的人,当他们需要帮助还是会托付于“兼士”,当国家有难还是会追随“兼君”。因此,提出了“兼以易别”,用兼相爱取代別相恶。
二、墨子的利己观点
墨子的“利己”观,主要体现在墨子的“兼相爱”所伴随的“交相利”上面。对于“交相利”,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墨子认为“兼爱”本身就是“交相利”。认为,“为人之家,若为其家……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亦即爱人如己,视人家若己家,国家之间就不会有相互攻伐的事情,也不就存在有侵扰残害的事情。墨子看来,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互相侵扰残害,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一种“利”。另一方面,是一种基于“兼爱”“互利”的投桃报李思想。通俗来说就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福报。如果把墨子的“兼爱”看成一种德,那么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里的“利”则是由德所带来的福报。“兼爱”是一种爱利他人的行为,“交相利”则是由爱利他人所带来的回报。墨子在《大雅》之所道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用诗经大雅来引证,“桃”是为他,“李”则利己。
三、墨子对为他利己关系的阐述
说起墨子的德福思想,总的来说体现的是一种为他利己思想,即所显示出的德福的统一性和德福的无差别性。对于德福的统一性,在于把“兼爱”所对应的“仁”与“义”同“利”统一起来,这是墨子的德福思想与儒家所不同的一点。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子讲求视人如己,利也会伴随而来。对于德福的无差别性,体现在:第一,兼爱对象的无差别性。墨子在书中,将《泰誓》中的话作为“兼爱”思想的立论依据。《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于文王取法焉!”墨子用日和月来做类比突出其兼爱的普世性。第二,兼相爱与交相利的无差别性。墨子看来,兼相爱本身就是一种“利”的体现。第三,投桃报李的无差别性。《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护他人的人,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爱护你,而厌恶他人的人,他人也会厌恶你。墨子用诗经大雅来引证,无论投之以“桃”还是报之以“李”,“桃”和“李”都是一种爱人和互助的表现,是无差别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他所提倡的德福统一性和无差别性,很适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互利共赢”的观点的,他所提倡的这种“兼爱非攻”也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说墨子的“非攻”是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在社会中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互利共赢”,通过“兼爱”的这种为他利己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饶宗颐.墨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周富美.墨子快读——救世的苦行者[M].海口:海南出版社;海口:三环出版社,2005.
[3]张文俊.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赵浩.中国社会中的“幸”与“福”及其“德福一致”信念[J].伦理学研究,2015(3).
[5]吴龙灿.从“大德受命”到“德福一体”——中西比较视域中的早期儒家德福观[J].伦理学研究,2012(2).
[6]桑东辉.墨子德福观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探赜[J].职大学报,2017(03).
[7]熊良志.墨子简本(修订版)[M].新疆:新疆少年出版社,2005.
[8]韩连琪.论墨子的阶级立场及其“兼爱”“非攻”思想[J].东岳论丛,1985(2).
[9]张一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