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泉
摘 要:蒙古刀与火镰、托海、筷子、鼻烟壶、搭链、烟袋、碗袋组成了蒙古族男儿随身的配饰,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传统蒙古刀造型精巧、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反映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既是蒙古族男子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男儿象征身份的佩戴装饰品,延续并记载着蒙古人的勇敢、智慧和辉煌历史,是凝聚蒙古族人民思想情感、宗教信仰、历史文的载体。
关键词:民族用品;蒙古刀;生产生活用具;配饰;材质;种类;纹饰;寓意;生产生活习俗;图腾崇拜
精美的民族用品是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的集合。地大物丰、歷史久远的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近三千多年来,荤粥、鬼方、猃狁、戎狄、东胡、匈奴、乌恒、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部族轮流游牧于辽阔的大草原,此消彼长,承前启后,在内蒙古高原创造了多元的、极具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其中,实用且美观大方、工艺考究的民族传统刀具最具特质,引人注目,刀具文化至今任然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中国古代,仅男子腰间配饰就能体现南北文化差异。中原地区“君子比德于玉”。男子腰间佩玉,警醒自己品行举止要如玉,体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男儿腰间配刀和鼻烟壶等配饰,尽显男儿的霸气与豪放。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尽管深居大漠,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但他们的人生却丰富多彩,他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着艺术生活,创造着历史文化,在中国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骁勇善战、热情奔放的蒙古族男儿各个身怀绝技,最经典的当属“男儿三艺”(赛马、射箭和摔跤)。同时他们是富有的,拥有“六宝”(“六宝”即“三大宝”和“三小宝”。其中“三大宝”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宝为:蒙古刀、马头琴、奶酪工艺)。“三小宝”之一的蒙古刀同火镰、托海、筷子、鼻烟壶、搭链、烟袋、碗袋组成了蒙古族男儿随身的配饰,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传统蒙古刀造型精巧、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反映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既是蒙古族男子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男儿象征身份的佩戴装饰品,延续并记载着蒙古人的勇敢、智慧和辉煌历史,是凝聚蒙古族人民思想情感、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载体。
阿拉博物馆馆藏的这套清代“蒙古刀”由刀、刀鞘和骨筷组成,配有火镰。通长31.20、通宽1.00、通高2,00、直径2.40厘米。国家三级文物。单刃直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精磨打造而成,红木刀柄上包嵌银饰,银饰上一面刻有二龙戏珠纹,一面是龙纹,刀顶端包有四瓣花纹银饰;刀鞘的上端套着雕有老虎和精美花纹的银套,下端用刻双龙戏珠纹银饰包嵌,中间为花纹银条包嵌,上端有两个小银环,用来挂刀别子和挂钩,环上缀有彩色丝线带子,丝线带子一头被称为“勃勒”,下面是穗子;另一头系在被称为“托海牌”的银饰上。鞘上端一侧插孔并排插着骨筷一双。鞘中段还环绕有两带纹饰银线圈;刀具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古朴雅致、粗犷大气,工艺精湛,体现了蒙古族制作手工艺品的卓绝技艺。“蒙古刀”已被收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拉善地区常见的成套的生产生活蒙古刀刀具由刀鞘、刀、和骨筷三部分组成,并配有火镰。刀鞘起保护作用,刀柄和刀鞘多用骨、牛角、羊角、桦树皮、檀香木等制成,刀鞘上各部件的制作采用镂、雕、模压、镶嵌等工艺,也有整段刀鞘完全用金属皮包裹,并且雕刻复杂的花纹,部分还使用了错金银工艺。刀柄有木刀柄、铜刀柄、银刀柄、玉刀柄、骨刀柄等并套上雕有各式花纹的套子,套子制作材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银质的、红黄白铜的、木质的、象牙的、钢铁的、景泰蓝的、烧蓝的、漆器的、牛角的、珍珠鱼皮的以及近代镀络的、合成材料的等等;有的刀柄与刀鞘上面镶嵌有白银、松石、珊瑚、宝石、玛瑙等装饰材料。刀具表面有精美花纹,纹饰多样,或填烧珐琅,或镶嵌宝石,有的还饰有蕴含祥瑞寓意的八宝纹、龙纹、蝙蝠捧日纹、花卉纹、奔马纹、梅花鹿纹、福寿纹、瑞兽纹、钱文等图案。
蒙古刀上所佩的用餐工具筷子,长度为220—240毫米之间,造型单一,从材质看有木质、骨质和象牙三大类,具体有牛、驼骨的,象牙的、乌木的、银质的、紫檀的等等,其中牛骨筷子比驼骨的稍短一些,象牙筷子顶端镶有银、铜帽。
好钢用在刀刃上。蒙古刀的刀刃多由钢制成。每把刀的末端都有自己的符号,如手工打制的刀留有代表工匠的星星、月亮等符号或字体;工厂批量生产的有“北京”、“广盛”、“德盛”等厂名。
打火工具火镰,由火石、火绒、钢条三部分组成,造型酷似弯弯的镰刀。铁块呈月牙形,用牛皮包裹,材料单一,但装饰多样。用鲨鱼皮、野驴皮等材质做成的防水小包上部有环,用以佩戴穿绳,火镰有银质的、白铜的、烧蓝的、景泰蓝的、铁质的等等。蒙古族佩戴火镰有三种样式,一是铁块造型似镰刀,二是铁块整体呈长方形,三是椭圆形火镰。
刀绳的材质有银链子的(蒙古国多用,阿拉善北部靠近蒙古国的苏木有用银质的)和丝线编织的(阿左旗南部多用)。丝绳有黄色(喇嘛多用)、花色、黑色(生活中大众用)。连接绳用来固定当布尔(蒙语),滑动下哈鲁尔(蒙语)可根据腰带宽窄用来调节位置。
刀别子(又称扣鼻儿)的材质有玉的、玛瑙的、银的、铜的、景泰蓝的、乌木的、紫檀的等等。
刀具上的纹饰精美多样,寓意深厚。常见的有花草纹样和动物纹样两大类。花草纹样常见的有牡丹、海棠、石榴、芍药、杏、梅等,动物纹样常见的有蝙蝠、鹿、马、羊、牛、蛇、蛙、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另外还有山、水、火、云等纹样。这些纹样以象征祈求吉祥、消灾免难的含义组合成祥瑞图案,寄托人们祈求鸿福、长寿、吉祥、喜庆等美好愿望(如寿字纹周围饰以牡丹花,意为“福寿”),吉详图案与吉祥语的完美统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传统的民俗民风非常走心,具有极强生命力,融入人们生活,传承至今,永不磨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在频繁地使用刀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禁忌和使用习俗,约束使用刀具的行为,引领人们正确佩戴和安全使用刀具。如:
(1)佩刀与火镰通常佩戴在男子的右侧,而装有鼻烟壶、银碗等物的荷包佩戴在左侧。
(2)手握蒙古刀时,不用刀尖指太阳、月亮、星星、人、天地、山水。
(3)递给他人蒙古刀时,要将刀尖对准自己,刀柄朝人,表示你没有恶意,且不能将插有肉的蒙古刀递给别人。
(4)放置蒙古刀时,会把刀背向上刀刃向下,禁止用手抨弹刀刃。
(5)蒙古刀、火镰和银碗是蒙古族男子随身携带着的生活必备用具。
(6)外出做客时,使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就餐工具如碗、筷、刀。
(7)骑马时一般将蒙古刀置于腰后,下马后将蒙古刀垂在身体右侧;进出蒙古包时,需将蒙古刀、火镰置于身体右侧,以示没有敌意。
(8)老人与年轻人、贵族与平民佩戴的蒙古刀在装饰上是有区别的:贵族佩戴装饰华丽的蒙古刀,平民在节日里才会佩戴有华丽花纹图案装饰的蒙古刀。
(9)在家需要将火镰解下置于高处,外出过夜置于枕头之下。数千年来,刀具被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狩猎、宰畜、用餐、防身、馈赠亲友和陈设物等,具有实用和装饰的功能,伴随蒙古人一生,彰显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游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草原民族生产生活历史痕迹的永久记忆。刀具文化集中反映了蒙古族生产生活习俗、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和社会变迁,是璀璨夺目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赵静.传统蒙古族佩刀装饰艺术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总第74期.
[2]阿拉善刀具知识根据阿拉善民族文物收藏家曹格别立格先生的讲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