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有限的文本容量全面记叙了项羽从少年起兵到垓下自刎的传奇一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节奏。总体来看,《项羽本纪》的叙事以项羽一生中的重大成就或影响命运的事件为基点,层层推进达到叙事高潮,再以相对平缓的蛰伏期为过渡,放缓叙事节奏。全篇叙事节奏重点分明,客观生动地刻画出了项羽果敢勇猛、重情重义,却优柔寡断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高超纯熟的叙事功力和不偏不倚的纪史态度。
关键词:《史记》 项羽 叙事节奏
《项羽本纪》作为《史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刻画出了性格鲜明、特征突出的项羽形象,记叙了楚汉相争、刘邦称王的英雄历史。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在有限的文本容量中,全面记叙了项羽从少年起兵到垓下自刎的传奇一生,接近传记式的写法读来却毫无枯燥、拖沓之感,相反其详略得当,引人入胜,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篇错落有序的叙事节奏。《项羽本纪》的历史篇幅完整,时间线较长,而司马迁放弃了完整记述的叙事方法,通过叙事节奏的变化与调节,完成了《项羽本纪》的纪史功能。
一、叙事节奏变化
从《项羽本纪》来看,刘邦与项羽的对立是贯穿全篇发展的线索,而通过时间线的变化,历史事件的环环相扣和双方力量对比的格局变化串联起完整的历史。这高度符合里蒙·凯南提出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叙事原则,即从深层结构来看,对立是关键要素;从表层结构来看,时间、因果关系和逆转是三个重要原则。在《项羽本纪》中,时间线为楚汉战争从准备到结束的过程,因果关系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行动风格差异导致的历史结果,逆转则是与二人出身背景、军事实力、人生格局相关的。项羽功败垂成而刘邦战胜称王的结尾,力量交点处即为旗鼓相当、气氛激烈的鸿门宴事件。
在此叙事结构基础上,结合孟繁华提出叙事节奏的两大因素,即以情感变化的落差和情节发展的速度分析《项羽本纪》的叙事节奏,可以发现情感变化的落差以事实为依托,即以项羽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军事力量对比变化的波澜刻画出项羽人生的起起伏伏,形成对于作者与读者而言情感变化的落差;情节发展的速度则体现在项羽建功立业到功败垂成中形形色色的事件发展,通過加减速的变化调节全篇的叙事节奏,丰富有限的文本内涵。
二、项羽方强——从少年起兵到鸿门宴
总体来看,《项羽本纪》的叙事选取项羽一生在与刘邦的对弈中成就远大或影响命运的事件,即以跟随项梁起兵展开霸业、当斩宋义扭转士气、鸿门宴错失良机、无可奈何垓下自刎为基点,层层推进,一步更进一步地达到叙事高潮,再以起兵、入关、楚汉相争三段相对平缓的蛰伏期为过渡,平铺直叙,放缓叙事节奏。全篇叙事节奏错落有致,重点分明,刻画出了项羽果敢勇猛、重情重义,却时而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高超纯熟的叙事功力和不偏不倚的纪实态度。
项羽少年壮志,“项氏世世为楚将”的家庭历史背景,赋予了他高远的志向和不同凡响的气魄,初见秦王就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看似大有作为的少年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没有从一而终的毅力。这里是全篇的重要开头。司马迁从项羽的出身写起,直接描写少年项羽的雄心壮志,却也直言不讳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缺乏耐心、刚愎自用的缺陷。寥寥几笔,实际上已对项羽的命运进行了预示。司马迁的开篇言简意赅,却深刻塑造了一个稍显急躁却天赋异禀的项羽形象,统领全篇,形成了叙事节奏上的第一个小高峰。
“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羽秉承了项氏的大将气魄,加以陈婴的推让,开始成为反秦战争的领袖,并威望渐起,得以服众。起兵的过程是漫长又艰难的,秦嘉与景驹倒台、齐王田假的逃亡等事件都影响了项羽的军事轨迹。但司马迁都粗略地带过,直接选取了“斩宋义”事件作为项羽获得领兵权和真正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转折点。季父武信君已死,面对宋义的误兵做法,项羽认定了宋义是假托使秦赵相争实则为自家谋利的“非社稷之臣”,于是当斩宋义头,使在场将士无不称服。在“斩宋义”事件中,司马迁放慢叙事节奏,详细刻画宋义、项羽的语言和动作,宋义称“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以此抬高自己的军事地位,趁机“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全然不顾将士们的饥寒交迫。而项羽义正辞严,识破宋义实际上是“不恤士卒而徇其私”,于是当斩则斩,接着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诛杀了宋义,又取得了将士的信任。“斩宋义”事件事实上肯定了项羽的战略决断能力,确立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更展示了项羽雄才大略的军事眼光和当断则断的处事风格。不仅如此,“斩宋义”事件从缘由、发展、高潮到收尾的完整描述,还使项羽夺取上将军之位的行为合法化,是整个军事发展的重要转折,避免了时人从旁门左道对其诟病。可以说,司马迁对该事件的描绘的确成为《项羽本纪》中着力铺陈、意味深长的叙事高峰。
接下来的入关叙事过程,体现了司马迁纵观时空的史家眼界。无论是经典钜鹿之战的破釜沉舟,还是安置章邯、长史欣的独到眼光,作者都加快了叙事节奏,与项羽一路杀敌的气势相呼应,一鼓作气写到鸿门宴这一精彩绝笔。鸿门宴是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重要的同场交锋,虽在其他篇目如《高祖本纪》等也有互见,但在《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事件可谓是过程最完整、情节最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的一幕。在鸿门宴上,刘邦集团相互配合,默契无比:沛公表现恭顺,“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因此自恃功高,放松警惕;张良思虑周全,“至军门、见樊哙”,紧急通知樊哙“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扭转了局势;项伯暗中保护,“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樊哙看似强硬实则恭维,推沛公为“劳苦而功高之人”,暗讽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击溃了项羽的心理防线。可见,刘邦集团分工明确,全线扭转了项羽的猜忌,默契合作、天衣无缝,最终事半而功倍。相反,于项羽集团而言,刘邦等人的假意示弱和厚积薄发的蓄力虽被范增看在眼里,几次提示项羽杀伐决断,却未能使年轻而意气风发的项羽下定杀心,最终错失良机,让沛公逃脱,为日后的祸患埋下了伏笔。司马迁的笔法粗中有细,既通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细节描写暗示刘邦、项羽的力量对比,又写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样的经典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了樊哙等沛公集团的智勇双全、能屈能伸。纵观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在浓缩的场景中展示了天下大势的起承转合,无疑成为《项羽本纪》中场时重要的情节推动与叙事高潮。
三、刘邦方强——从鸿门宴到太史公曰
从鸿门宴事件开始,两军局势、力量发生巨大转变,项羽方由强转弱,刘邦方则由弱增强。项羽粗枝大叶,透露出刘邦欲入关称王的消息乃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导致有利于项羽方的曹无伤被刘邦所杀,而刘邦善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一句“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使项羽对范增心生嫌隙,失去范增这一得力干将。项羽的优势渐渐消磨,势单力孤,而刘邦却步步为营,羽翼渐丰,两个集团进入了分庭抗礼的势力对比之中,由此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楚汉战争是艰苦而充满波折的,但司马迁只抓住了几个戏剧性的场面进行具体描摹:刘邦势力渐起,却为了自己逃命而将妻儿推下车;项羽活捉刘父相要挟,刘邦却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置太公性命于不顾。司马迁不曾以宏大的叙事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也没有将笔墨致力于描摹楚汉之战硝烟四起、戎马疆场的大场面中。相反,他抓住了刘邦重利轻义的表现,令读者啼笑皆非。至此,我们已经全然看出,司马迁是多么偏爱项羽的侠肝义胆和君子气度,以至于整个楚汉战争的过程都在迅速的直叙中被简略带过了,项羽的言而有信、诚恳耿直却令人印象深刻。
直到最后一幕,我们才看到司马迁对于楚汉战争张弛有度的叙事似乎都在默默蓄力,只为了在结尾处的最高潮——项羽垓下自刎时一吐为快,尽展豪情。项羽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這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传奇,读来都令人心胆战栗,而今天的项羽却穷途末路,遭汉军围困。在最后的时刻,项羽果然依旧分毫不改楚将的气概,面对赤泉侯的追捕,“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面对汉军兵分三路的围剿,“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然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定是不甘心的,但面对乌江亭长的劝告,项羽却深深明白“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仰天大笑,拒不回江东。项羽的行为是矛盾的,但司马迁不愿意过多探寻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而是将全部的笔墨放在英雄败北的悲悯与豪情中,使读者也为项羽的至仁至性所深深倾倒。“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时无声胜有声,司马迁鲜少地化用诗文语言,使项羽的自在抒怀在严肃庄重的传记笔墨中独树一帜,达到了全篇情节发展和叙事节奏的最高峰。
项羽的壮烈一生就此了结,司马迁却陷入深深的反思:舜目盖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项羽却为何从昔日的楚霸王落败至自刎的境地?一切复归平静,司马迁敬重项羽的侠肝义胆、重情重义,但仍然站在历史的视角,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给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的高傲而不知反省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司马迁的万千感慨可见一斑。
《项羽本纪》全篇叙事节奏高低变化、错落有致,项羽一生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会被人们淡忘,而急躁骄傲、缺乏帝王杀伐决断的不足也彰显无疑。司马迁在情节转折点或反映人物性格的关键处往往放慢节奏,细致描摹,形成激烈高昂的叙事节奏,由此创造出一个情绪和情节上的双重高峰;而在较为宏大的场面处理上,司马迁则微言大义,追求整体平衡,不具体刻画细节和过程。司马迁纯熟的技法将项羽塑造得栩栩如生,形成了缓急相间、一层层进入高潮的叙事节奏。这种叙事节奏赋予了《项羽本纪》强大的生命力,使全篇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却重点突出,力透纸背,实为《史记》中的巅峰之笔。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 史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司马迁,[日]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孟繁华.叙事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5][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6]吴桂林.项羽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7]周振甫.论《项羽本纪》[J].文学遗产,1997(01).
(作者简介:曹竞艺,女,本科,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