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珂
有观点将1940年至珍珠港事变发生前日美之间的谈判被人称之为“远东慕尼黑阴谋”,本文作者从当时美日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等背景研究分析,认为对该观点要深层理解。
在历史中存疑,在现实中反思。随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史学家把1940年开始酝酿并延续到珍珠港事变的日美谈判,说成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玩弄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在我国历史界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这与欧洲臭名昭著“慕尼黑阴谋”相似。但是我认为这个史学观点值得商榷,我和同学们遍查历史资料,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这种看法是表面的,我的理由是:
一、这是美对日政策中的一步妙棋:以退为进。
首先,从国际形势看。 1940年6月,法国的迅速败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徳日意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国际形势进一步严峻。美国面临来自纳粹德国和日本的两洋威胁,罗斯福总统意识到,如果英国再被击垮,下一步就将轮到美国了。于是美国国会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在大西洋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攻势,在太平洋对日本则采取守势。不过,这一“守”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法国败降后称霸亚洲的野心急剧膨胀,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妄图把美国排挤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这一局势使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发生了变化。在1940年6月的两次民意测验中,73%的人赞成美国应给英国更多的物质援助,65%的人认为美国将在战争结束前参战。如果说美国前期是以纯经济与外交角度为出发点,那么后期则更多地从军事战略角度采取措施,这些措施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日本侵略的加剧而逐渐转向强硬,甚至对立。
再看美国国内,在政治上,为克服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在政治上延揽了两个著名的共和党人史汀生和诺克斯入阁,分别担任重要的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职位(那时还没有国防部)。这两个人向来以主张对日持强硬立场著称。所谓强硬,也不是硬到主张马上动干戈,而是主张对日本施以更大的经济压力,更积极的军事准备,更多一点地援华,以显示美国坚不退出日本想要独占的那一部分太平洋。罗斯福的这一决定,加强了他的内阁中“强硬派”的力量,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
在军事上,对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反应强烈。1940年6月底,美国联邦委员会宣布将子午线以东的英法领地归入门罗主义的范围。同时,罗斯福采取了一次令人注目的“威慑行动”,下令集结在夏威夷进行训练的太平洋舰队不再按惯例返回美国西海岸而继续留住夏威夷,以便对日本的“南进”有所“威慑”。
从实际效果看。外交上为避免两线作战,美国制造了“远东慕尼黑”,以换取日本的同情,遭到英国的责问,也遭到中国共产党的抵制,“远东慕尼黑阴谋”没有成功。而日本看准美国避免立即摊牌的态度,采取了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在日本军队1941年7月23日进驻印度支那南部之后,美国的态度明显转硬。1941年11月25日白宫的一次“战时内阁”会议,史汀生日记写道:“总统提出我们可能在下星期一(十二月一日)遭到攻击,因为日本人专以不加警告就攻击而臭名昭著。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办,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调动他们到对我们不致过于危险的阵地去放第一枪。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其意之明显已跃然纸上。可见罗斯福考虑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的前景,以便争取外交主动和为作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而决不是像英法等欧洲国家因惧怕法西斯德国,避战自保,无原则地一退再退。
二、这是美对华政策中的一步伏笔:暗渡陈仓。
美对华政策上是两重性的,既想牺牲中国这一局部利益,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又不愿中国完全沦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之下导致自己在远东的困境,不时给国民党政府一些援助,以阻止日军侵略步伐。因为即使从军事角度看,中国是亚洲第一大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国也不愿出卖中国给日本,绝不会傻到放弃中国而使自己争霸世界处于被动的地步。美国决策集团一再强调:“维持中国的抗日具有美国国防的第一线的作用,中国理所当然地处于太平洋防务的中心。”罗斯福也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气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出中东……”另外,法国沦陷后,美国开始摆脱近视的经济观点,着重从军事战略角度来处理对华政策,在外交、经济、军事上都给中国一定的支持与援助。1941年11月赫尔提出《美国协定基本纲要》,严词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以及从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陆海空军和警察力量”,“把一切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并且要求美日双方“除了承认重庆为临时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外不支持(包括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任何其他政府。”实际是要求日本不支持伪满和汪伪政权,并以此为谈判前提。所以日本认为这是美对日的“最后通牒”。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也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陆续给中国一些贷款和飞机等武器。1941年夏,以克莱格特少将为首的美国空军使团到达中国,进一步研究在中国建立空军基地和帮助中国训练空军预备队并参加中国空军。1941年8月初又在中国空军中设立了陈纳徳少将为指挥的“P--40”飞机小组等。这表明一个动向,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时,援华制日的倾向大于勾结日本牺牲中国的倾向。这“暗渡陈仓”的策略,目的是以中国力量牵制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步伐,以弥补美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导致在太平洋地区力量的不足。
概上所述,我们应正确理解“远东慕尼黑阴谋”。事实上,美国开始时是想牺牲中国部分利益,以求得日美矛盾的緩和,实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因此在对华政策中确有“远东慕尼黑阴谋”之嫌,这一点无可否认。但如果把它与欧洲英法对徳的“慕尼黑阴谋”相提并论,这实在是过于简单,把问题表面化了。美国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目的是争取世界霸权,其有所为是路人皆知的,决不可同英法为自保而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相比拟。英法的屈辱与美国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本质上是两码事,尽管它们表面相同。实质上是美国采取缓兵之计,目的是想牺牲局部利益以阻止日本侵略步伐,争取更多时间准备战争,以便在整个战略上取得主动,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这是处于守势的一方通过局部让步来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外交战略。
总之,英法等欧洲国家是苟且偷生,而美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
指导老师:尹海胜
(作者单位:台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