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陶瓷是我国陶瓷史和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在造型、装饰以及工艺上都有重要突破与发展,这给予了我们广阔的发掘与研究空间。本文从几个不同方面浅析对元瓷的部分认识。
关键词:元代 陶瓷 青花
元代在历史上只存在了较短暂的九十几年,但一经提起,还是会有这样一大串熟悉的词语从脑海中蹦出:蒙古人、大草原、辽阔无垠的疆域、游牧民族、彪悍的铁骑、成吉思汗、元大都、元四家、青花瓷、釉里红、织金锦、纳石失、黄道婆、马可·波罗等等。虽乍一看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但不难从这些词语中拼凑出整个元代的时代特征及其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与大体脉络。
在元代工艺美术中,最抢眼的门类非陶瓷工艺与染织工艺莫属,尤其是近年来,由瓷器引爆的元朝文化热不断升温。元代制瓷在造型、装饰以及工艺上都有重要突破与发展。“形大、胎厚、体重”,这是对元瓷造型时代风格的高度概括。这与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粗犷、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他们的审美带着朴素和天真,没有繁杂的礼法和制度,他们打造的瓷器有别于宋代及其之前的汉族人喜欢的样式,融入了浓厚的草原风格与元素,美观之余,更重要的是实用。例如元代创烧的新品种,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型——四系小口扁壶,带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型从中原地区的圆壶,变成了游牧民族常用的扁壶,为马背上的人们携带与使用提供了方便。另外,还有适应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且独具时代风格的造型品种,如盛放酥油茶的器皿——多穆壶,以及壶口酷似西藏喇嘛僧帽的宗教器皿——僧帽壶。这些品种在漫长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代表着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与其他历史朝代鲜明的不同。试想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或是在一个个蒙古包之间,人们在用瓷土做成的容器中,倒上马奶酒,再配上驼铃叮当,一幅元代人使用瓷器的图景便完整地在脑海中勾勒出来了。
元代制瓷业的成就中,除了造型独特外,装饰“元汁元味”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影响后世甚深。青花瓷更是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乃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集艺术、收藏、经济价值于一身。我们都熟知的元青花大罐“鬼谷下山”,2005年在英国拍卖了折合2.3亿人民币的天价,绝对是瓷中神话,不同凡响。那么,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类元青花能拍出如此高价呢?笔者将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是由它的题材决定的,元青花的绘画题材受到元曲和小说的影响,画面多有情节,而情节背后都隐藏了可以述说的故事,很有历史价值,且人物纹的青花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罕见的,全世界不足十个,所以自然深受市场追捧;第二,它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元青花一反宋代追求的那种含蓄美、自然美,转而强调奔放美、人工美,以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辟了装饰新路,而蓝色对任何层次的审美都会有非常强烈的冲击感,可以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除此之外,元青花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交融的成果,它起初受到波斯、西域文化的影响,后成为蒙、汉文化与波斯文化的结晶,是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见证者,意义非凡,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就成為必然的了。
总之,元青花在陶瓷史乃至整个工艺美术史中都占有绝对的霸主地位,除了以上列出的一系列因素外,也还有其他种种因素,例如与白釉的流行也有直接的关系。元人尚白,这与蒙古人以奶食为主食有关,他们喜好白色的东西,白釉就是很好的体现。试想如果没有好的白釉,如果底子颜色发黑发闷,也就不可能在上面画出那么光鲜亮丽的青花花纹来。此外,它也与海外贸易商品需要量的扩大有关,巨大的外贸订单促使了瓷窑的烧造产量增加,大量的青花瓷等各类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并不难发现,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一定都有元代外销瓷或是沉船打捞上来的碎瓷片的身影,而在这之中又以青花瓷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
当然,元代瓷器除了蜚声中外的青花和釉里红外,还有枢府釉瓷、青白瓷和琉璃等品种。南方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北方的钧窑、磁州窑以及霍窑等名窑瓷器精品也相继在这个时代有过精彩亮相。对于元瓷的深入研究,是从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也不过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就给予了我们更为广阔的发掘与研究空间,继续对元瓷进行更细致、全面、系统的探究,这对于整个陶瓷界与工艺美术界,对于历史与未来,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作者简介:辜晨露,女,硕士研究生,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分院,助教,研究方向:陶艺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