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基列夫钢琴曲《云雀》探究

2018-05-14 15:45刘菁菁
参花(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结构特点云雀钢琴演奏

摘要:《云雀》原是格林卡《告别彼得堡》声乐套曲中的第九首歌曲,它曾风靡一时,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灵感,并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改编创作了一首闻名遐迩的钢琴曲《云雀》。本文通过对《云雀》的分析研究,逐步了解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的特点,清晰的段落划分,基本掌握曲中连奏、断奏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的表现目的。体会到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表现与诠释作品。

关键词: 巴拉基列夫 《云雀》 钢琴演奏 结构特点

一、钢琴协奏曲《云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巴拉基列夫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是“五人团”成员之一。由他改编的钢琴曲《云雀》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歌风情,简单质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在歌唱和演奏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这部作品诞生于他成熟期的晚期,极具人文主义情怀,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优秀作品。歌曲《云雀》出自歌集《告别彼得堡》,歌集的形成源于格林卡创作的一首歌曲《告别歌》,是为了纪念依依惜别的分别之情。从各方面来讲,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加之艺术化的深厚造诣,把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风情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真实的存在,也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冲动和根源。

二、钢琴协奏曲《云雀》曲式结构以及创作特点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1—12小节),由三个乐句构成,调性分别从?b 经?G 转至?b 上开放结束。三个主旋律调式的变换,音色上恢宏壮丽、细腻委婉,这里不仅仅包含了声音色彩的对比,还对之后的主题旋律发展做了很好的艺术铺垫。

第一乐句(1—4小节),这段主题材料的选取就是民歌《云雀》的部分旋律,展现出了选题的目的。音乐的起始部分是右手在中音区简单演奏两个单旋律,采用的是慢板。与此同时,作者对第一乐句做了强弱的色彩对比,即上行旋律渐强、下行旋律渐弱,以此来强化音乐的起伏变化,展现不同的魅力,就像云雀那美丽的歌声。这段描绘的是一个意象,还原民歌的初衷。

第二乐句(5—8小节),取材于歌曲的第二句,也是两个单小节旋律。这两个小节的旋律是由原著和声伴奏演变而来的,用钢琴的弱奏和不断变换的和声语汇来模仿云雀的叫声,形象生动。不同的是,此刻的演奏变得更加强烈。

第三乐句(9—12小节),选择的是歌曲的最后两句,结束在2级上,做不完满终止,让音乐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力度变化较弱。作者紧密围绕乐曲的进行和大自然界的规律发展进行,强弱次强弱的旋律力度对比,生动还原了云雀自在悠然而又含蓄内敛的声音,无不体现着音乐的美妙和作者构思的精巧严谨。

(二)主体部分

主题部分(13—33)小节,由复乐段ⅠⅡ构成。作者继续采用原曲的曲式结构,但作者并不急于完整地展示主题,而是在13小节之后给出了另一个伴奏织体,每两拍一个织体,即一个八分音符加三个音程组合的半分解和弦织体。新的织体变化使得引子与主题分散开来,从表面上看音乐进入了另一个画面里,实则作者是通过不同方面的表达与展示来切入主题,达到一种行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境界,连续使用的三个音程配上左手的单旋律变化,形成了四个层次分明的主题,以此轮换层层递进,使得主题变得更加深刻。从第 14 小节开始,四小节为一节构成了一个乐句,总共运用了16个小节的旋律,完全地将主题旋律呈现出来。更为细心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钢琴的节奏感来改编乐曲,而是采用逻辑重音的方法,根据传统的《云雀》展示的呼吸方法进行的改编,使得钢琴演奏更加合理化、艺术化,在最大程度上模仿和接近原曲主题。从14小节到17小节、18小节,再到21小节,同头异尾交替变换重复,形成了一个方整性乐段,此时出现的转调由原来的降b小调转到降D大调,这种关系大小调的使用,看似平行进行,实则层层递进加强主题,这是作曲手法的常用方式。同时,第22到第25小节和第26到第29小节与前面一样,使用了同样的创作技法,对主题进行了发展和巩固。其调性由降G大调转到降e小调。将第26至第29小节进行变化得到第30到第33小节,同样也是对原来部分的重复,只是力度变化更加强烈,使低音的浑厚与高音的悦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最后,整个乐段结束在原调的一级主和弦上,做开放式完满终止,回归到主题,并再次强调主题。总分总的创作手法使得曲子生动伶俐,结构严谨精密。

(三)变奏部分

变奏一(34—55小节),这部分旋律延续了主题固定结构并将其变奏。变奏手法的使用丰富了主题的形式,不仅仅在声乐合唱歌曲中运用,同样也适用于钢琴艺术手法。从 35 小节开始到 50小节,作者仍然使用了主题材料中的旋律,运用多声部的和声织体,不段发展变化,艺术形象更加具有层次感和交响感。伴奏一由六种和声织体构成,形成了四个层次,同时运用了对比复调的艺术手法,前后对比明显,主题更加鲜明,主题旋律与变奏手法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分散开来去表达主题,使得全曲有层次感地巧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也符合作曲家创作的初衷,即运用变奏的手法丰富主题的内涵和形象,运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更加猛烈地去演奏,达到一种不一样的效果。这其中依靠主旋律的调式编创而成的和声层次、节奏类型、织体语汇,通过和声的规律贯穿整个曲式。紧接着从第43小节开始到第46小节开始出现变化,尤其是左手织体的变化,由原来的和弦变化转换为音程加单音的进行,虽然看似变得简单易懂,但是这样的变化音型效果更加明显,进行曲式的发展使得主题更加的坚定有力,左手内部的进行采用的是G大调的旋律音节做下行进行,紧接着通过转调上声部和下声部在音区上的收拢和展开,使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韧性。从第51小节开始到第54小节,作者采用八度叠加进行的方式,配上和声的部分补充,将他心中所想的画面感完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可谓是用心良苦。

变奏二(56—64小节),重回到主题部分,右手继续保持原来的主题材料。此时完全再现了第一小节的旋律,调式上由?D 大调进入,以属七和弦半终止。音乐进行从第56小节开始了第二次的变奏,这部分的主题变奏没有丰富的和声变织体,主题采用原来的主旋律,使用单音来重复,再现主题,使用八度叠加的手法来加强主调式,使用和弦、琶音和颤音对主题进行又一次的展开。这部分的旋律材料与引子、主题以及第一次变奏形成了有机地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为尾声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过渡。第56至59小节,在高音的基础上加入了颤音,对主题进行了装饰,为主题添加新的色彩灵魂,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三、结语

钢琴变奏曲《云雀》是国际上典型的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它的出现使得艺术歌曲变得更加宽广,运用钢琴演奏的方式去改编传统的艺术歌曲成为了一股热潮,赋予原来作品新的内涵和定义,拓展了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使声乐的歌唱性与钢琴的流动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再一次彰显了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丁嫚莉.俄罗斯作曲家所创作变奏曲的演奏特征[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潘孜奕.巴拉基列夫钢琴曲《云雀》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4]赵赟韵.钢琴改编曲《云雀》的继承与创新[J].歌海,2009(05).

[5]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石琳娜. 19 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民族乐派钢琴作品比较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菁菁,女,硕士研究生,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结构特点云雀钢琴演奏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云雀
云雀叫了一整天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云雀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
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