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摘要:猪轮状病毒病是由于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会导致机体消化道机能紊乱,主要表现出腹泻、呕吐、脱水以及酸碱平衡失调。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形感染猪,只要猪场出现暴发就会导致大面积流行,促使大批量猪快速感染发病。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病原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疫情处理;饲养管理;疫苗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090-01
1 病原学
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双股RNA病毒,没有囊膜。病毒由11个双股RNA片段构成,并具有双层衣壳,外观由于如同车轮而得名。病毒粒子是20面对称体,直径为65—75 nm。该病毒和同科其他成员之间不存在抗原关系。人以及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内衣壳存在共同抗原(即群特异抗原),能够通过补体结合、免疫扩散、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电镜方法将其检查出来。从各种动物和人分离得到的轮状病毒,能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进行区别,这是由于病毒外衣壳存在型特异抗原。但在血清浓度高时病毒间可能出现交叉中和情况,但异源痊愈血清的中和滴度要低于同源者。
轮状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很难生长繁殖,就算能够增殖也只会引起轻微或者无法导致细胞病理变化。只有猪和犊牛的部分毒株能够在某些细胞株中生长繁殖。其中猪轮状病毒一般使用猪肾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经过3~5代就能够导致细胞发生病变。
室温条件下,轮状病毒能够保持7个月左右。病毒在pH值为3~9的范围内可保持稳定,且可耐受超声震荡和脂溶剂。病毒在63℃温度下处理30 min就会失活,在70%酒精、1%次氯酸钠和0.01%碘的作用下也會很快失去感染力。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哺乳仔猪,小于1周龄哺乳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明显且典型的症状,尤其是出生3~4天的仔猪更加明显。患病仔猪表现出精神萎靡,拒绝走动,食欲减退,少数吮乳后会出现呕吐、腹泻,排出糊状或者水样的米黄色、灰色粪便,并散发腥臭味,被毛杂乱,机体日渐消瘦,全身发抖等。保育仔猪,仔猪在保育舍内较少发病,只有少数会表现出腹泻症状,排出米黄色的粪便,个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时发生呕吐,采食减少。
病死猪胃内含有大量凝乳块,肠壁明显变薄,呈半透明状,小肠存在弥漫性出血,肠内含有黄色凝乳样以及棕黄色水样液内容物,盲肠、十二指肠出现臌气,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心肌质地变软,肝脏呈淡黄色,发生肿大,肾脏呈米色,也明显变软,而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3 鉴别诊断
该病诊断是要注意与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等进行区分。大肠杆菌通常是导致仔猪腹泻,主要引起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通常是出生后至20日龄阶段出现发病,基本不会呕吐。仔猪黄痢通常是出生至l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且日龄越小越容易发病和死亡率,主要特征是排出黄色稀便,并散发恶臭味;仔猪白痢通常是7~20日龄内的仔猪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排出黄白色或者灰白色的糊状稀便,有时如同石灰乳,但相比于仔猪黄痢具有较低的死亡率。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生,而其他季节往往呈现散发。哺乳仔猪和生长猪易感性较高,其中症状最严重的是哺乳期仔猪,主要经由消化道传播,病猪主要特征是呕吐和水样腹泻,经过几天就可能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且体温略微升高或者基本正常,而较大的猪和成年猪患病后会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以及腹泻等症状,病程可持续1周左右,并渐渐恢复正常,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
4 防控措施
疫情处理。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置于干燥、温暖、清洁且经过消毒的猪舍中,并任其自由饮用葡萄糖盐水。病猪要立即停止吮乳,投服有效的收敛止泻剂,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来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另外,配合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3%~lO%碳酸氢钠溶液,避免发生脱水和酸中毒。此外,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脱霉剂,避免发生霉菌毒素中毒,还要添加一些维生素。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母猪和哺乳仔猪的抵抗力,确保环境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加强保暖,保持通风良好,这是预防发病的关键措施。新生仔猪要及早吮食充足的初乳,使其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在该病流行的地区,由于曾经发病的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必须让新生仔猪及早吮食初乳,通过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而减少发病,且病症较轻。
疫苗免疫。可选用传统疫苗(即弱毒苗和灭活苗)、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异源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来预防该病。临床上普遍使用传统疫苗免疫,其中弱毒苗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而灭活苗具有较低的抗原性,需要配合添加佐剂。目前,国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经研制生产有猪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苗,中国农业大学同福建省生物药品厂联合研制出猪轮状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的三联弱毒苗,均可用于预防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