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春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经典名言,道出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研组全体同仁,都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才能打造一支肯探索、善研究的体育教科研队伍。但是教师的研究兴趣、科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引导他们从微观视角,立足身边问题,关注自身教学,开展草根化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同时,只有品尝到研究的成功和喜悦,才能激发其教科研兴趣,主动开展教学研究,逐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科研水平,最终打造名副其实的“研究型”体育教研组。
一、“微研讨”,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起点
教学研讨是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是促进教师相互探讨、学习交流的有效的方式。在研讨时间上,或长或短;在研讨内容上,或复杂或单一;在研讨形式上,或集中或分散。而“微研讨”,就是一种比较有价值的研讨方式。其要义是,面对出现的教学问题(如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改进、教学器材的使用、学生活动的设计、特殊天气的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研讨时间和地点,及时组织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及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期快速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微研讨,其最大的特点是,问题微小,即时把握;组织灵活,随叫随到;研究及时,集思广益;成效显著,立竿见影。
1.遭遇困惑,研讨前置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会遇到一些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此时,如果将这些问题束之高阁,搁置到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时再进行研讨,常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由于教师没有事先进行深入思考,难以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其次,由于某些问题本身比较复杂,已经超越了教师个体的现有水平,需要通过学习和借鉴有关文献,才能解决问题。基于此,在集中研讨前,必须将问题“广而告之”,提前学习思考、归因诊断,确保微研讨的效果。基本策略是:疑难困惑→个体思考→学习借鉴→集思广益→化解难题。
2.出现分歧,反复研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體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到活动安排,小到对一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都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思考。由于切入点不同,不可避免会出现分歧。此时,体育组就要召集相关教师开展微研讨活动,各自发表见解与看法。当然,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往往一次研讨无法完全达成一致,这就需要分阶段多次开展研讨活动,让各种分歧在反复地辩证、思考中达成一致。基本流程是:发生分歧→多次研讨→反复辩证→达成一致。
3.灵感迸发,即时研讨
一切发明、一切创造,几乎都可以找到灵感的影子,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迸发灵感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灵感可能是一种设想、一个假设……它与具体的实践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灵感产生后,及时与身边的同事,针对实施流程、组织形式、安全防范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再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检验,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有效地将教师灵感转化为教学智慧。工作范式是:捕捉灵感→即时研讨→实践检验→反复修正→催生智慧。
二、“微研究”,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关键
研究萌生智慧,助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打造研究型教研组的关键,就在于让每一名教师始终处在教学研究之中,在循序渐进的探索中提高研究水平,收获研究成果。为此,启动“微研究”项目,让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走上主动研究的幸福道路。
1.科学选题,确定项目
选题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科学研究主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更加重要。“微研究”也是如此,必须重视项目主题的选择:或是从自身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入手,将其转化为“微研究”项目;或是从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入手,确立有价值的“微研究”项目。如,“初中体育有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篮球有效训练探索”。
2.具体分析,反复斟酌
参加“微研究”的教师上报主题之后,体育组集全体成员之力,对每一个“微研究”的主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尤其是在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等方面反复斟酌,必要的时候提醒教师适当进行修改,确保每一个“微研究”主题既有新意又有研究价值。同时,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每一名教师走好“微研究”的第一步。
3.制订计划,分布实施
切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是“微研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既要进行课堂教学又要进行课余训练,加之平时工作中的各种琐事,如果不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容易让研究工作松散拖沓,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每名教师制订的研究计划具体到每一周,包括研读哪些文献资料,什么时间开展研讨课(表1)……计划列出以后,张贴于办公室,以便于随时查看,友情提醒,确保“微研究”有序开展。
4.量化考核,突出过程
“微研究”之所以为“微”,不仅指研究的切入口“微小”,还指研究周期短。如果稍有松懈或拖拉,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中途“流产”,所以必须加强量化考核,确保过程扎实,效果明显。具体说来,就是重点突出“六要素”:研究时间确保落实、研究对象全程参加、研究主题鲜明集中、研究过程全员参与、研究困惑专家引领、研究成果充分彰显。
三、“微讲座”,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亮点
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其本质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教师参加学习的机会很多,有网络学习、专家讲座……但这些学习机会往往不切合教师的内在需求,难以引起教师的心理共鸣。因此,从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心得,实践探索的点滴收获着手,在体育组内开展“微讲座”,无疑是全体教师教育研究历程中的心灵鸡汤,成为打造“研究型”教研组的亮点。
1.定期学习,系统性“微讲座”
所谓系统性“微讲座”,是指讲座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多次讲座围绕一个方向开展,框架完整,结构清晰,不至于碎片化。此类讲座适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自身的切身体验、实践经验总结、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前准备,在固定时间开展,组织全组教师共同学习(表2)。
2.成功经验,分享性“微讲座”
所谓分享性“微讲座”是指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取了点滴收获,从而有感而发,开展的经验总结或体验感悟类讲座。此类讲座偶发性比较大,是系统性“微讲座”的有效补充,主要由年轻教师开展(表3)。
四、“微展示”,研究型體育教研组的升华
在体育组内开展“微展示”活动,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微展示”回顾一学期的研究历程,让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是搭建了互相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3种“微展示”方式。
1.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教学展示是教师借助课堂教学,将“微研究”内容、经验心得、研究成果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教研组的校级课题“提高学生参与实心球练习积极性的策略研究”,在申报的区级课题研究成果中荣获二等奖。同时,体育组让课题组的负责教师在全校范围上了一节实心球课。该教师将研究内容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通过一根短跳绳贯串整节课,内容有下腰过绳、拉绳弹射、快速挥绳等,既有学生个人的体验与挑战,又有团体的合作与竞争,全体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让体育组全体教师都受益匪浅。一节课教学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课堂上巧妙的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让人记忆深刻,而执教教师收获的不仅是同行的认可、学生的喜爱,更是参与教学研究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2.成果汇报展示
所谓成果汇报展示,是教师面向全体体育组成员,以PPT展示的方式开展、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开展活动、目标达成、研究收获等多个维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如,教研组的一名教师在“微展示”汇报中,以“篮球有效训练探索”为主题,向体育组全体教师展示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阶段成果……通过汇报展示,不仅回顾了一学期教育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梳理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得与失,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对研究内容清晰化、理论化的过程,是系统思考、不断升华的过程。
3.研究成果统计
所谓成果统计,是统计本组教师一学期以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所获得的显性成果,包括文章发表、文章获奖、校级以上公开课等。成果统计结束后,贴于办公室内公示。操作看似简单,方法似乎陈旧,但这是对教师劳动的一种肯定、一种认可。教师看到成果统计表后,必将获得强烈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相信每一名教师,看到参与教育研究而获得的丰硕成果后,一定会继续参与研究,为打造研究型教研组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健.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核心要素、活动形式及构建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5(6):53—54.
[2]张丽晶.中学一线教师课题研究选题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