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8-05-14 13:43李玮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李玮

【摘 要】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整个课堂气氛或高亢、或兴奋,或抑闷、或沉静,都在于教师课前的三言两语的导入之间。所以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力求一开课就把“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关键词】背景导入 故事导入 悬念导入 复习导入 激情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人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而富有吸引力的话,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先声引人,先声服人。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是求知欲的起点,为了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新內容的学习中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力求一开课就把“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和使用,而新课导入精彩纷呈,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常用的几种:

一、背景导入

主要是关于时代背景的介绍,一般的课文可按注释提示加以说明,但有些课文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特定的背景的,特别是教材中的文言文与一些外国作品,则需要着重介绍,不然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难以把握。如《曹刿论战》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先介绍齐鲁长勺之战的战争背景,明确齐鲁之间的矛盾焦点。接着介绍春秋时期战争的条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士兵临时征集;作战方式是车战;双方战前先击鼓;战争持续时间不长等。这些有关古代战争背景知识,是学生前所未闻的,既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又如俄国作家契科夫的《变色龙》一文,反映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军警宪制的恐怖,因它涉及到不同的国情,在设计该文的导语时,应着重介绍沙皇统治制度下的俄国社会现实。

二、故事导入

故事本身有情节,且青少年学生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怀疑与学问》一文,我是这样设计开场白的:“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和陈景润都是数学界的泰斗,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发生在他们两位数学家之间的一件事:陈景润刚从大学毕业时,华罗庚已算是数学权威了,并著了《堆垒素数论》,被广为推崇。但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的这一论著时,对其中的“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经过了反复验算,他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后,就写了一篇论文并附了一封信寄给华罗庚,委婉地指出了错误。陈景润没有因为华罗庚是权威而放弃真理,敢于怀疑,最终成为大学问家。”那“怀疑”对做“学问”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今天所学的《怀疑与学问》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三、悬念导入

悬念,顾名思义就是悬而未决的念头。它本是艺术创作术语,即构造某种未知结果的情节,来诱发欣赏者的兴趣,相当于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它的奥妙在于利用人们的期待心理,通过某种线索诱发人们产生心理追踪,并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企盼,以致兴奋不已,欲罢不能。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的触发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刨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导入:“藤野先生是谁?他跟鲁迅是什么关系?他们是怎样认识的?他对鲁迅好不好?鲁迅为什么对他如此尊重和怀念?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对他的介绍和评价吧。”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在上课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弦。

四、复习导入

指的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旧知识与新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如讲《白杨礼赞》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小桔灯》和《荔枝蜜》。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让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又引入了新课文的教学。这种导入简洁流畅、步步为营,让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五、激情导入

我们的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心智不大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尤其是那些内涵较深或因时代、坏境的不同而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本人以为运用充满激情的朗读为较好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适用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表情朗读,读出作品的情,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应该选取最富于情意的一段。最好是教师范读,因为范读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影响,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做到“以情动人”,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感受,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六、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作品之前,可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语,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当然不必要每篇作者都介绍,需要介绍的作者必须在文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及教材中选有多篇作品的作者。如在文言文中,应以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为重点,诗歌以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为重点。现代文应以鲁迅占首位,其余的有朱自清、杨朔、冰心、巴金、茅盾、老舍、艾青等,至于外国文学,按注释介绍,略加以说明即可。古代作者的介绍,要结合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包括古人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官职、籍贯、文集及特色等,现代作者的介绍除了笔名外,应着重介绍其作品风格。

七、人物导入

对于作品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即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以这样导入:“鲁达即鲁智深,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在小种经略府做提辖,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逼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当然,以上的几种类型并不能穷尽风格迥异的导语类型,运用之妙,依然存乎教师一心。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为了让语文课堂生意盎然,多姿多彩。我们教师应“常教常新”,让学生“越学越乐”。

诚然,新课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功不可没,但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好的开端。一堂课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富的内容。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项艺术,那课堂的导入就是这艺术殿堂里的一块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