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知识可视化的方式

2018-05-14 12:45黄晓金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阅读教学研究

黄晓金

【摘 要】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往往只会以主观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后,他们的认知体系将会更加完善,思维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方式,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机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可视化,既能够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打消学生的认知顾虑,又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终身阅读习惯,这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知识可视化 方式 研究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领域全面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更新课堂的教学思路,调整课堂的引导方向,同时利用知识可视化方式,简化教学过程,转换抽象知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此来促进学生阶段性成长任务的优质完成,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笔者凭借自身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发表几点新的看法,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图

概念图指的是将与主题有关的概念性知识用图形表示出来,并将不同层级的主题用线连接在一起,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图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绘制一幅概念图,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主动探究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学生透彻理解文章内容、层次、脉络,指导学生学会感悟,并与作者进行情感的深入沟通与交流。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几个部分,详写“孔隙”和“内洞”两个部分。文章条理清晰、朴实浅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某学生以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主题,抓住地点转换的关键词,以游踪为节点进行连接,在“孔隙”和“内洞”部分延伸层级,提炼出孔隙“窄、险”、内洞“大、黑、奇”的特点,与文本相关描述相呼应,细致诠释文本“写什么”与“怎么写”的相关知识,内化为此类文本的一种阅读图式,为写相似题材的文章提供了借鉴。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指的是将脑中的具体想法直接绘制在纸上,或者通过计算机软件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思路。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对周边有所关联的分支内容进行特殊标注,动态记录着思维的活跃过程。小学生阅读时,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文本各部分的组成,利用相互关联的分支表达出来,并结合相应的关键词、图示等,对文本进行理解与记忆、比较与区分,完善自己的阅读图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围绕中心主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释放关联的一级分支即文章所列举的三个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例。清晰的网络建构起了文本整体框架,为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内在结构打下了基础。接着以第一个事例“谢皮罗发现洗澡水漩涡方向”为例,师生共同研究文章“发现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表达结构,绘出二级分支,“结论”的三种情况又可以延伸出三级分支。在共同绘制了导图第一个分支后,学生再自主阅读、提炼关键词,画出事例二、三的思维导图,此时文章主体“发现问题——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显性结构清晰可见。借助导图进一步发掘背后的隐性结构:“为什么选取这三个事例?三个事例写法是否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什么?平时写作通常要把经过写具体,这三个事例研究经过为什么只一句话略过?”,在陌生化问题的启发下再次聚焦文本,学生思维指向更加集中,更容易发现作者运思的细微奥妙。最后再让学生列举科学发现、发明的例子,仿照文本写作方法先画出结构图再写出来,深化对思维导图理解的同时,又能实践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进行写作,可谓一举多得。

三、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种质量管控的有效方法。鱼骨图通过勾勒鱼形骨架连接关键问题,并形象的、直观的揭示问题的因果关系。一些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文本,小学生阅读时难以迅速理解各部分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尤其对内容背后的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思维方式难以把握。采用鱼骨图梳理文本,以形象的形式抽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并贯穿在主线上下,将立体时空变成二维图示,更加清晰直观,便于抓住思想和内容的核心揭示其结构,了解其思维过程。比如《开天辟地》是一篇具有英雄神话类文本共性结构特征的典型文本,阅读时可以绘制出文章的鱼骨图:“鱼头”表示起因,即天地混沌一团;“鱼尾”表示结局,即开辟了天地;中间鱼骨是故事的发展,“鱼椎骨”是主线,开创、奉献是故事的主旨,上方“鱼骨架”主要标识宇宙的变化,下方标识盘古的所作。通过直观形象的鱼骨图,整个故事的脉络一目了然。对一种叙事结构的洞悉,也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洞悉,学生再阅读英雄神话类文本,就易于走进其内核了。鱼骨图一般较多运用于主题突出,结构较复杂的文本,除了具有特殊结构的神话、寓言、文包诗等,一些散文也可以运用,比如《珍珠鸟》《番茄太阳》等等。

四、思维地图

思维地图以比较和对比、排序、归类、因果推理等认知技巧为基础,共分为8种:括弧图、桥接图、起泡图、圆圈图、双起泡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树状图等。这8种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比如流程图,它的优点是能有顺序地展示事物发展的顺序、過程和步骤[2]。如《人物描写一组》片段“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师大多关注其动作描写的特色,但揭示其动作描写奥秘的教学却不多。小学生作文不具体、不生动往往是因为动词使用出了问题,不教给学生将人物的连贯动作分解后写具体的方法,只反复作“注意人物动作描写”之类的空洞说教,并无帮助。绘制动作流程图,就是将人物连贯动作分解,使连贯动作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表达可视化的有效策略。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自读圈出胖墩儿的动作,然后绘制人物动作流程图。有了可视的动作,学生就能在头脑中想象具体画面,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引入知识可视化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领悟阅读的方法,建构表达的图式,提升科学的素养,真正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小平.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14(21)46-47.

猜你喜欢
知识可视化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函数的图象》中的应用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