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2018-05-14 19:28曾宪忠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业素质中学历史新课程

曾宪忠

【摘 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中学历史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当今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历史 专业素质

一、历史教师的底线:具备相当的专业基本知识

1.专业知识要扎实,教材要研究透彻

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太过丰富和鲜活,投入历史知识的海洋,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已知未知,尽入眼界脑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年龄的增长,使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这还不包括我们还要时不时纠正和替换已经过时的知识或可能错误的历史结论。可以说,选择了教历史的教师职业生涯,同时也就选择了不断阅读和反思的人生过程。我主张,一名合格历史教师的底线应包含如下三方面:第一,就是要始终放置本省不同地区另外一套历史教材及教参在案头,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这类教材与教参也要与时俱进;其次,我们的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可能年年小有改动,从而适时体现史学研究新成就,而一旦你依旧夹着旧教案走上新讲台,揣着旧认识解读新问题,谬误之处,肯定不可避免。因此,我们读历史教材与参考书,就应反复研读,左右比对,仔细揣摩;再次,平时的阅读是积累,认真做笔记和温故知新更是一种积累的深化和移植。记得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问他为刚才上的一节精彩的观摩课备课,用了多长时间。特级教师回答,可以说是15分钟,也可以说是一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专业知识要拓展,树立大文科与大历史意识

新课程历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加强各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树立“大文科”与大历史的观念,将文、史、地、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夯实语言文学基础,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有的同学学习历史时,时间花了不少,教材看了很多遍,学习的效果总是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文学基础薄弱。解答试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审题,审题实际上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哪些是中心词,哪些是限制词,只有抓准了中心词,答题才可能有针对性,只有充分理解了限制词,才有可能找出最佳选项。解答材料题时,读懂材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一些材料是文言文,字词比较难懂,有些还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句子较长,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基础的夯实,这种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如果有所欠缺,就应该及时补上。

第二,运用政治理论观点,把握学科思维方向。学习历史不仅要记住基本的历史事实,还要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正确理解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理论素养,把政治学科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观点运用到历史学习中。

第三,充分发掘地理因素,全面理解历史进程。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受一定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史地不分家”,全面理解一个历史现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相应的地理因素。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当代学生要关心国家、社会,放眼世界,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都是紧扣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当然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是分科教学,每个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战。要架起各学科相互联系的桥梁,更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加强学科的综合意识,学会将各科知识进行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一种历史素质与历史学科能力。

二、历史教师的本领: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及课堂教学技能

1.提高备课技能,做好导演

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史实,而是要学会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关键看教师的备课,备课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再整合,这里着重说一下备课,教师的个人知识容量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备课的效果。备课首先要明确目标,依照课标确立教学三维目标,吃透重点难点,把握整节课的内容联系并建立知识结构;其次便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搜索,由于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色,一个是事件的过去式,我们学习历史就是看到过去的人的爱与恨,从以往历史人物的踪影中寻找历史的痕迹,总结共性,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历史;再次就是中学教科书中对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已经作出了明确定性的结论,在面对有思想的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灌输,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只会使学生消化不良,妨碍了学生深入探索历史的能力。

2.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做好演员

历史是有情感的个人和集体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活动。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一场“穿越”回到那段历史发生的年代,体味历史人物面临的血雨腥风,体验重大事件的艰难曲折。学者李剑鸣说过,“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能手。”高校的历史大师无不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这也是大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提高语言表达技能首先要区别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让人一听就懂,书面语咋一听可能不懂,但理解了之后就会明白。历史教育要讲究通俗化,运用大众语言,深入浅出,但通俗化不等于娱乐化、庸俗化,对历史事件要区分对待,情感态度要定好位,一些事件还是要保持神圣感;其次口语要简洁明了,不然会引起学生反感觉得啰啰嗦嗦;最后便是表达要抑扬顿挫,根据历史情境表达感情。

3.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做好幕后技术员

新课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现需要现代的辅助教学设备比如课件制作、投影仪使用、扫描仪等搭建一个宽广的展示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状态。首先课件的制作要设问自然,清新明了,并尽可能占据小的容量,一定要改變那种认为课件越大越好的错误观念;其次课件的界面要简洁,过多花俏的图片运用到课件中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第三要切记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软件,只是用来完善教学设计的而不是让教学设计为其束缚。

三、历史教师的魅力:拥有个性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增长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固有知识,而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可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能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课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如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

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也会在无形中增添你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高中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情况则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适当给学生介绍当时的外交趣闻则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教师如能临场发挥写几笔书法、唱几句京剧,则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总而言之,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道路上,必须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感与职业幸福感。

猜你喜欢
专业素质中学历史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基本功大赛”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优化思考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