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智能化时代人才工作模式呈现出的新特征,高职院校应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一是树立工作系统智能化观念;二是将工匠精神等软技能培养渗透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三是通过研究学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四是确立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研究导向。同时,各相关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和激励机制,营造开展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智能化 高职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钟慈方(1972- ),女,广东梅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院校MOOC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01522J0504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1-0088-04
当前,我们正迈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是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提升物质生产和服务水平,社会运行管理也因此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智能化时代人才工作模式的特征
通常,我们人类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归纳法上面,即假设未来将和过去一样,是具有连续性的。在连续性假设的基础上,我們人类实现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发明为标志、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现在则出现了以大数据应用为标志之一和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它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不亚于前两次工业革命,而且对人类本身更是颠覆性的冲击。智能化时代,各行各业具有确定性或标准化的大量工作最容易被智能机器人或智能系统所代替,智能机器人或智能系统解决不了的则是非确定性的需要人灵活处理的工作。由此,智能化时代的生产模式或组织方式将出现巨大变化,人才工作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人才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或组织方式中,人才结构层次分明,如工程技术人才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工程师、技术员、技工。这三类人才分别从事不同层面的工作,工程师一般负责产品设计、开发,技术员负责产品生产和实施,技工则在生产第一线负责设备操作和维修。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基本按照这个人才分类方式进行设置,具体到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第二类,即技术员人才。而智能化生产模式中,各层次的人才界线不再那么分明,人才结构呈现扁平化、融合三类人才能力的复合型趋势。
第二,人才技艺专精化。智能化时代,人们越来越青睐大师级的工匠产品和高品质产品,进而对技艺人才专业化及产品精细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三,人才工作个性化。智能化时代,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层出不穷,如网红主播、无人机培训师、信用管理师等。新职业可以让更多的人结合个人兴趣去工作,尤其是年轻人日益追求自由和价值,选择职业时会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个性体验和愉悦舒适。
第四,人才工作创新化。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产品,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这些都离不开工作人员在新思维指导下激发创意精神和研发能力。
二、高职课程改革如何适应智能化时代需求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智能化时代,很多传统职业会减少或彻底消失,很多新职业会应运产生,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变革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将产生巨大影响。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关键点是课程,因此,高职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匹配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情感价值观的要求。
(一)树立工作系统智能化观念
传统高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对应课程内容体系的任务分析法,比较适合工作任务能够标准化的职业岗位,而此类岗位在智能化时代最容易被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所替代。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跨越多职业领域,同时还要掌握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如美国特斯拉公司已经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他们把汽车看成一个巨大的智能终端,把从汽车设计制造到销售流通各个环节的各种技术和服务提供给社会大众。可以想见,智能化时代,高职教师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树立系统化、智能化的新观念,应通过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整个生产服务系统产生完整的理解,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智能化系统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将工匠精神等软技能培养渗透融合到日常教学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软技能,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软技能是一个人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质的指南,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和不懈创新的动力。只有使工匠精神等软技能与硬技能得到共同提升,人才的职业技艺才能实现专精化。软技能反映个人特质的人格素养、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自我价值等,既可以通过德育课进行培养,更可以将其渗透进专业课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藉由这一途径,教师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知自己,体验成长过程,进而锻造积极主动、高效自信、精诚合作等精神品质。
将软技能教育落实到专业课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觉察、研究自己和学生的言行举止等课堂表现,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并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组织方式,多层次、多维度进行分析或反思,把抽象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应提倡教师记录日常教学所感所得,积累并梳理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应多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或感悟。如此,通过不断积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敏感性,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个人兴趣和内心需求,帮助学生提高软技能,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逐步成长为技艺专精的人才。
(三)研究学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
海德格尔说过,教比学更难,因为教的真谛是“让学”。一切“教”的环节都以学生“好学”“愿学”“易学”为原则。很多高职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或一无所知,也谈不上对专业有没有兴趣或者专业适不适合自己。因此,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学情调研,研究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知识和技能结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从而挖掘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发展需求。通过学情调研,高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把准脉博”,安排好学生学习的接触点和顺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地将社会、行业的新技术、新热点吸收到课程教学中,而且在向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能够注意平衡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提出独特见解。通过学情调研,高职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展开个性化学习。有些学生需要横向拓展,有些学生需要纵向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及网络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多样化的平台,教师可以在线及时推送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及相关资源给学生,随时随地关注学生动态,辅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确立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研究导向
智能化时代由人来完成的更多是非标准化、非确定性的工作,需要灵活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探索和创新能力。只有平常养成探究的态度和研究的习惯,才能在工作中肯于钻研并能够随机应变。正如2014年3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首届MOOC大会上,时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在所作的《从MOOCS到MOORS》的报告中指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应向大众开放在线研究型课程(MOORS)转变。具体的模式特征表现为由基于内容的MOOCS向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的MOORS转变,由MOOCS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转变。
以“药品检验技术”课程为例。“药品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确立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研究导向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该课程设计以《中国药典》收载的药品为供试品,每位学生从《中国药典》中自选药品,自己设计和制订检验方案,独立采购检品、试剂,配制试药,独立完成药品检验。全程一人一检品,最后出具符合规定的药品检验报告单,完成药品全检任务。该课程结合“工作系统分析”与“职业能力研究”课程的开发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正确使用药典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汲取并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适应了新药、新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以研究的态度和立场观察课堂和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给学生提供启发性的洞察点,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和研究的习惯,以适应智能化时代人才工作的创新模式。
三、智能化时代高职课程改革的支持和保障机制
智能化时代高职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为此,一方面,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和激励机制,营造开展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在挑战面前积极转变,将课程改革和个人发展紧密相连,激发内在动力,推动高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一)高职教师培养体系要从项目化走向制度化
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新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实践。高职教师培养体系要从阶段性的项目化培训走向持续性的制度化培训。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各行各业,如何使不同来源的高职从业者达到同样的教师专业要求,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能力,是高职师资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国家层面应主要定位于高职教育改革方向和高职教师能力标准开发;地方政府层面应主要定位于高职教师基本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要求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达到相应能力标准方可上岗;高职院校层面则应主要定位于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交流探讨平台,帮助教师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体系制度化可以使大量高职教师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技能,并与时俱进,为高职課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高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
高职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体系,即教学计划改革;二是单门课程,即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三是课程实施,即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这三个层次的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高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具备熟练的专业课程讲授能力和掌控教学节奏的能力,还需具备课程设计和整合能力。高职教师既要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出发讲授知识点,还要指导学生实践,示范技术技能。另一方面,高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实操机会,使教师能够将新理念运用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中,成为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和反思性实践者,进而获得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使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职教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和教学压力大,开展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投入往往并没有纳入学校工作量计算体系。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改革时,没有同步改革课程评价和教师评价,难免会降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如将课程改革作为教师评价、年度考核、评奖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修订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薪酬体系,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动力。
四、结语
要想在智能化时代取得胜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直面挑战,拥抱未来。所以,智能化时代的高职院校要自觉围绕时代特点进行课程改革,要为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要引导教师把平淡的日常工作变成有意义的幸福事业,要关注课程的整个动态过程,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日常教学行为,落实课程育人,以教师魅力和课堂魅力感染并影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掌握软硬技能,使软技能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硬技能的不竭动力,促进学生自我超越,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劲松.智能化时代与现代学徒制之内在联系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7(4).
[2]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
[3]宾恩林,徐国庆.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组织观念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7(1).
[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5]李萍.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
[6]吴军.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