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短期出国团组培训工作研究

2018-05-14 13:27李琼
教育界·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回国研修培训

李琼

【摘要】文章回顾了青海大学短期出国团组培训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海外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青海大学;短期培训;海外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国家公派或学校自主选派等多种渠道组织教师赴国外研修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国家“一省一校”项目的支持下,我校从2014年开始实施较大范围的以学校选派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国外短期进修,这种方式使学校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具有自主性。学校根据不同培训目标,设定了面向不同受众年龄、学术资历的短期进修团组,既有面向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研修,面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培训,面向管理干部的领导力培训,也有面向临床护理与专科化建设的相关培训。这种“长”“短”结合的模式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和队伍的可持續发展,形成在一流水平上合理分层、分类派出的最佳留学派出生态系统,为我校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2014-2017年短期培训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我校已先后组织了各级各类培训,共31批403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进行短期培训,其中通过校本部途径派出16批195人次,通过外专局途径派出15批208人次。派出教师科研系列共16批240人次,医护人员培训9批115人次,其中台湾地区培训7批 54人次。培训内容从初期的通识性质的高等教育管理逐步发展到了目标性更强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实施培训的机构也从韦德纳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变更到了层次更高的、位居世界高校前列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大部分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为青海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具体来讲,青海大学短期培训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思维意识更加开放

从派出教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是第一次出国,对于国外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了解均是通过课本或者网络等媒体获得的间接知识,出国学习后这些间接知识才得以印证,这种直接经验的转变才真正让教师们创新了教育理念。同时,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在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二)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出国访学进修项目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提升科研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国外研修期间不仅可以接触国际上先进的科研平台,还可以通过与国外科研同行的交流互动,学习对方优秀的科研经验,进而有效凝聚自己的研究方向,将国外的前沿理论与国内的发展实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培训将国外所学应用到国内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专业方面的相关学习,可以了解国外院校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学习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及标准,掌握实用课程的创新设计、教学组织和评估等技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促进

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海外归来的师资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国际性人才群体,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教师完成国外访学研修回国后,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获得了教授留学生课程,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近年来,职称评审工作中加入“申请人需有6个月以上连续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申报条件,这说明教师出国研修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

开展教师出国研修访问项目不仅为教师个人与国外学者、科研工作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在学校与国外院校、科研机构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校定期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短期进修,与对方建立长期合作交流的关系,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访问交流,进一步繁荣了国际交流,加快了我校国际化进程。

(五)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

与个人访学不同,以团组方式派出的出国培训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国后,学员们处在一个大家庭中,学习、出行和生活等都在一起,这就要求学员们遇到问题共同分担,时刻要有团队意识和高度的纪律性。14-21天的短期培训期间,学员们一起成长,收获了友谊,回国后很多成员间依然保持着联系,为以后教学和科研间更紧密地合作打下基础。

(六)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程度锻炼

出国前,我校对派出教师的英语口语进行了测试,虽然大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有英语等级考试等证书,但是很多都属于哑巴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相对偏低。走出国门后由于环境变化,加上部分学员和外国家庭住在一起,便逐渐尝试着开口与外国居家进行最基本的英语交流,等到培训结束时,大多数学员的胆量和自信得到提高,日常的口语交流已经不成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实践环节偏少

从教师回国的反馈看,80%以上的教师对于出国进修持肯定态度,认为出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几乎每个团组中都有教师提出应该增加实践环节和教学观摩,少一些课堂理论知识和抽象理论方面的课程,比如去奥大听课感受学习氛围,去不同的学院了解各自专业在新西兰最新的发展状况和教师学生状况等;还有教师建议适当缩减讲授专题量,增加个别专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Barbara老师的“大班教学”专题介绍了6种大班授课技巧,但如果能亲临Barbara老师的大班授课现场感受学习,可能更能启发大家。

(二)绩效考评难度加大

研究表明,出国留学对于科研和教学成果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延后性,一般在一年之后才会陆续有成果出现,因此对于短期培训的学员来说,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短期内取得成绩可能性很小,这也增加了回国后学校对其的考评难度。因此,绩效考核应在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否则面对绩效评估的压力,留学人员将热衷于选择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研究方向,而不利于获得重大的创新性成果,显然也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

(三)培训效果欠佳

大多数学员在出国前的测试中目标明确,唱高调说自己一定要在出国后完成哪些工作,出国期间确实也受到了启发,刚回国后信誓旦旦地想把在国外所学的教学方法等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然而由于班级规模、学生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施,导致所学与国内脱节,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学员甚至把出国培训当成一种“游学”经历,“出”与“不出”效果没什么两样。

四、建议及措施

(一)管理部门提前沟通,增加实践指导学习环节

首先,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确定培训主题和内容前应考虑并征求学员需求,在前期将学员的需求告知外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中增加与实践学习有关的活动。其次,学员在出国后一星期可以就自身的情况与外方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然后外方管理人员根据学员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培训内容。

(二)加强管理,提高留学实效

重视留学人员管理才能实现留学人员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第一,为了实现公派留学人员管理的效益化,要加强留学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在出国前对报名参加选拔的人员通过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纠正部分人员“出国镀金”的功利心态,帮助他们树立刻苦钻研、报效祖国的思想,同时严格人员选拔程序,坚决杜绝“走后门”“打招呼”等违法违纪现象。

第二,在教师留学的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方法,让出国留学人员以完成留学目标任务为导向,以个人的留学计划为中心,强化自身的留学成效,从而使得高校公派留学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教师留学的直接目标即服务于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需求,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就我校而言,围绕教师留学目标,可对留学回国人员提出“四个一”的要求,即留学回国人员需发表一篇论文,带回一门外语或双语课程,举办一次留学回国学者讲座,申报一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课题,要求留学人员带着任务出国,带着成果回国,保证每一位教师留学的实效。

第三,形成回国后反馈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求教师在回国后的一定时间内提交书面研修报告或培训总结报告,组织召开汇报会,将研修培训期间的学习经验、研修成果及心得体会分享给师生。此外,还应针对派出人员加强绩效考核,由教师所在单位负责对其在国外研修期间的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效,以及协议中所列的服务期应完成的科研任务情况做出考核评价,落实研修计划目标,避免出现“走过场”“不考核”等现象。

第四,做好出国前服务与行前教育工作。在确定出访国家、出访人员及国(境)外合作方后,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及时为出国人员办理护照、签证等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并在出国前一周组织出国人员进行行前教育工作,讲解出国期间注意事项、学校的相关要求等,明确要求出国人员遵守本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守出访国法律法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并选举团长和联络员,保证团队的组织。

第五,保持沟通,做好跟踪服务。研究表明,出国留学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出现具有一定的延后性,期限一般为一年,团组在回国后一年后要定期对学员进行跟踪调查,督促学员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为其他教师做表率。

(三)教师的英语水平亟待提高

培训结束后,大多数学员能够进行基本的口语交流,然而这种日常交流对于学员回国后的教学和科研帮助并不大,英语水平依然成为其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应该继续加强英语学习。任何学习都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出国学习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外部环境,学员也要从自身做起,摸索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时,语言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继续拓宽资助渠道,保证教师出国研修需要

在教师留学工作中,资金是最基本的保证。近年来,我校充分挖掘国家、省级等各类资助出国留学项目的资源,通过“一省一校”、学科建设经费、教学经费、人才建设经费等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今后一段时期内,依托“部省合建”的新发展契机,逐年增加预算投入,用于教师海外研修专项经费。设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和优秀回国人员科研资助专项基金,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学术或技术研究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在经费上保证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实施及其研修成果的巩固。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出去”培训,不仅提升了个人教学和科研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考察了教师在海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投入教学实践,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BUBB, S.& EARLEY, P.The use of training days: finding tim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ducational Research, 2013, 55(3): 236-248.

[2]CHANG, C.L.Language lear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overseas experience: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Dissertation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Macquarie University, 2015.

[3]陳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3.

[4]冯海志.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28(01):135-138.

[5]高黎.香港高校师资国际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2(05):114-116.

[6]蒋立杰,黄明东.论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02):40-43.

猜你喜欢
回国研修培训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