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许萍
“室内体育课实践性研究”是当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室内课教学资源,并形成地方和校本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如何在教室有限的空间使用桌椅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研究课题。
早在2014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湖北武汉市、江苏常州市等城市调研的基础上,十四城市将“室内体育课实践性研究”作为研究命题,期望在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按照创新、构建、支撑、价值4个方面,对室内体育课技能教学的特征与形式、内容与方法、价值与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推广的室内體育课技能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从而调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创新热情与创造活力,补充、完善室外体育课类型与模式,真正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从本次展示的31节室内片段课中不难看出,授课教师们力图在特定的空间(教室),针对指定的教材(每个城市不同),巧思妙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甄选适合室内教学的教材、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课中,执教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而且突出了学生的学法、注重结果的引导和生成,引发了笔者对本次活动的共鸣与反思。
一、三个亮点
亮点一:参与展示的教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与把握比较准确。执教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基本都能体现目标引领内容,过程形成结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课堂,既体现体育课的“体”,又注重体育课的“育”,“体”与“育”并重,着力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亮点二:方式、方法丰富,激发了学生学练兴趣。参与展示的教师对多媒体的操控普遍比较熟练,同时执教教师们在教学设计环节,特别是涉及“课课练”的内容时,比较注重“课课练”与主教材的衔接和搭配。展示的“课课练”内容大多比较生活化和趣味化,使学生对体能练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展现出乐学善练、乐在其中的场景。
亮点三:参与展示教师的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执教教师们无论是讲解、示范、纠错还是启发引导或是组织教学都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教学基本功,使学生在聆听、欣赏、崇拜、积极的状态下完成课堂教学,并在自制适配器材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今后的室内体育技能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二、三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发挥教材的综合育人功能?如,球类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第一要注重有助于提高比赛能力的关键技术的教学,而非大而全或者非关键技术细节的教学。第二要注重有助于提高比赛能力的基础体能,而非大而全或者教师想象的“重要”体能。第三要注重有助于提升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角色意识、承认失败等体育品德的培养。再如,武术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第一,要注重武德的培养,习武先习德。第二,要注重整体动作模型的构建,而非局部动作。第三,要注重带有攻防含义动作的讲解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要注重武术动作发力原理的讲解,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后要把武术教材的教与学上升为国粹的体验与感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思考二:如何避免片段化、碎片化的课堂教学?通过本次研讨会展示课数据分析,可以得知练习密度为60%和练习强度为130次/min以上的课较少(当然,要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天气等),甚至是寥寥无几。反思这样的课堂为什么会出现?难道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吗?没有磨课、试课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许多人对现在体育课的技能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体育教师认为要教给学生标准的、正规的动作(技术),只有这样才是对的,教师潜意识里把学生当运动员来教。其实,教师搞错了对象,对象一定是普通的学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以技能为本、非学生为本的潜意识,所以会造成课堂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的、片段化的、时时被教师打断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模式,那么,低练习密度和强度的体育课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体育课能提高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在关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解读中谈道“与传统的体育课只罗列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并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而结构化是指每节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包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和裁判。”
思考三:体能练习需不需要技术规范?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在做体能练习时,缺乏整体动作的示范和要求。有些授课教师仅仅只做了躯干的要求,而没有做下肢的要求,或者仅仅强调了与肩同宽,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提示。学生的动作粗看像,实则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久而久之,一些错误的动作就会对人体的一些关节、副韧带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告知学生动作的原理,示范正确的动作,要求动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坚持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会不会成为一种可能?这要引起一线体育教师的再思考。
三、三点建议
建议一:把握合作学习的要素。在本次室内体育技能课的展示中,部分执教教师比较注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尤其注重合作学习。一线教学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基础、前提和结果是什么?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建立团队(小组)是基础,而团队(小组)需要的领头人和共同认可的规则是前提,实现团队(小组)共同追求的目标是结果,笔者认为缺少这几条要素,合作学习就无从谈起。
建议二:合理搭配体能练习内容。在本次室内体育技能课的展示中,许多执教教师非常注重“课课练”。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专门安排了1个学分的体能模块。“课课练”是体能练习“主阵地”之一,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课课练”时需要区分“健康体能”(耐力、力量、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和“技能体能”(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等),高度重视带有补偿性的、功能性的内容。笔者认为,以跑跳为主的教材安排“课课练”时,应注重“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练习的组合内容”的安排;以球类教材安排“课课练”时注重“腰腹力量和技术动作所需的专门力量内容”的安排等。
建议三:厘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本次室内体育技能课的展示中,部分执教教师非常注重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方面的教学设计,遗憾的是在实际授课中,部分授课教师没有在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展开教学。笔者认为在一节课中,重点带有教师的主观性(教师根据学情),难点带有教材的客观性,而难点一般而言就是技术的衔接部。如“急行跳远”教材的难点是“快速助跑与踏跳的结合”,“足球运球接射门”教材的难点是“运球接射门的衔接”。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在常态的、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