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东
教学情境是指师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为达成预定的技能目标,引入或创设与学习技能相适应的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良好情绪,引发学生良好的技能练习情感,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掌握技能,以提高技能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实现育人的主渠道,重视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是体现小学体育“童趣、童真、童心”的儿童主体性的要求,是达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江苏省的课堂教学一直追求简约和高效,重视技能学习的情境创设。在当前突出技能、强调体能、加强运用的新型体育学习课堂中,更需要在技能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建构新的技能和知识,这既是体育学科的独特魅力,也是贯彻“三有课堂”(有技能、有体能和有运用)的重要起点,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创设游戏情境,关注技能学习
体育游戏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技能的学习是“三有课堂”的基础,游戏情境的创设和推进对于小学阶段的技能学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成长需求,了解并借力学生熟悉的游戏,捕捉学生在技能学习与创设游戏情境的切入点,创设与学生学习、游戏和生活相联系的游戏情境,在游戏的情境中达成技能学习的预设。
如,水平一(二年级)《趣味往返跑》一课,执教教师运用“龙娃闯关”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观察、思考和练习折返跑,然后在闯关的过程中,加入本课的学习重点——蹬地转体。闯关1:小组站成一横排,听到口令后快速跑到对面拍响铃声后返回,然后再往返2个来回进行强化练习;闯关2——“达芬奇密码a”:小组按序出发,每人在按铃下拿一个“密码”返回,并按密码顺序排列在自制的软绳梯内;闯关3——达·芬奇密码b:打乱“密码”,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字串将相对应的按铃取回,每次只能1名学生去取密码,先完成的队伍获胜。各个环节层层相扣,注重了在动态的游戏中生成新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折返跑时蹬地转体的运动技能,同时也充分享受着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
再如,水平一(二年级)《小篮球:趣味投篮》一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情境,通过“羊村巡逻”(抱抱球,踏步走)“控制魔法球”(大树——屈膝半蹲,开花——持球上举,结果——投篮);“攻击狼堡”(通过变换投篮距离,篮筐的高度、角度进行原地定点投)、“狼堡的致命一击”(运球至篮下,完成投篮)和“钟点球”(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按钟点的要求,手脚调整方向)等游戏环节,由易到难完成投篮动作的学习,初步学会体验了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关注体能练习
问题情境,指学生在技能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组成问题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构成的系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针对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现状,有意识地通过技能学习的问题情境,关注体能练习,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2018年3月,扬州市在《关于印发〈2018年全市学校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与国防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扬教办发〔2018〕26号)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体育课应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要求每次课的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次课50%以上的时间达到中等偏上运动强度,每次课安排形式多样的身体素质练习。因此,通过创设技能学习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体能练习的要求。
如,在水平一(二年级)《技巧:直体滚动》一课中,执教教师以“小铅笔”为主线,有意识地创造了5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如何整理袋子?旨在让学生尝试多种滚动方式;问题情境2——直体滚动时如何拉直袋子?旨在解决手臂伸直滚动的问题;问题情境3——挂图上是如何滚动的?强调模仿“铅笔”直体左右滚动,体会肩膀和腰髋发力的问题;问题情境4——能不能与你的同伴进行分享?把“绷带”(帆布袋子)作为奖励的“奖品”,鼓励学生快速准备练习直体滚动;问题情境5——你能不能用“绷带”学会袋鼠跳?完成本节课的体能练习。整个问题情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执教教师立足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5项基本身体素质,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身体专项练习,体现了补偿性的原则,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从现场的监测数据来看,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65%,平均心率为121次/min,执教教师让学生在学会肩关节和髋关节同时向滚动方向协同用力的直体滚翻方法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的基本体能练习。
三、创设生活情境,关注学会运用
学会运用是碎片化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运动能力的必由之路,体育技能的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技能的拓展提升,要让学生感受到技能就在身边,技能可以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技能,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问题”。
如,水平一(二年级)《跑:快速变向跑》一课,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执教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绘本《逃家小兔》编入教材,创设了“小兔子和兔妈妈幸福生活”的教学情境:“变一变(游戏:学开车)”:“小兔子”变成“小汽车”,“兔妈妈”变成“交警”,让学生学会如何变向跑;“画一画(游戏:跑图形)”:让学生变成“小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鼓励学生4人一组,合作跑出小组设计的图形,巩固变向跑技能;“学一学(游戏:学本领)”——在“小兔子”学习准确拍肩、拍手和拍小腿的基础上,引出快速变向跑的技能口诀(一停二蹬三快转,灵活变向如闪电);“闪一闪(游戏:闪电兔)”——让学生快速地跑动,灵活地变向闪躲。通过以上4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执教教师巧妙地将单一枯燥的变向跑技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相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生活中的活动和比赛,最终组合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结构化知识,更好地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内化,充分体现了源自童心、体现童真、弘扬童心的生本主义学习观。
四、创设主题情境,关注动态生成
主题情境是指某一技能学习中相关的环境、氛围或者背景,具有持续强化学生学习技能的欲望,迁移相关的经验和技能,为学习的新技能奠定良好方法和技能的情境。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注重创设主题情境,能够将练习内容创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技能。
如,水平一(一年级)《原地支撐跳跃:跳上跳下》一课,课的开始部分,执教教师以“青蛙找朋友”为主题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跑的练习,热身活动选择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C哩C哩”舞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的基本部分以“青蛙学本领”为大主题,通过“搭房子”(让学生推手充分,防止运动伤害)、“粉刷匠”(利用游戏,让学生领会手臂伸直、推手有力的动作要领)、“青蛙跳”(初步体验支撑跳跃推手的感觉)和“跳礁石”(起立跳下)等微主题,并结合口诀“一撑二跳三下四亮相”让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最终体验、掌握了支撑跳跃的动作技术;在课的身体练习环节,执教教师通过创设“抢滩登陆”微主题,带领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协调性练习,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整堂课在主题情境的引领下,通过大主题和微主题的层层递进,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点,体现了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教学目标,并根据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来灵活安排、巧妙构思。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塑造体育品德,是“三有课堂”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学情境既是技能运用和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师生学习的资源,更是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