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未来将本着“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则,争做北极事务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北极的变化和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份北极政策文件。白皮书阐明了北极的形势与变化、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
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不少网友表示,一提到北极,最先想到的就是“北极很冷”。其实,北极也很“热”。近些年,随着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各个国家在北极活动不断增加。比如韩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非北极国家,都陆续发布过相关的北极政策。中国在北极也设立了“黄河站”,成为为数不多在北极设立永久科考站的国家,“雪龙号”也已完成8次北极科考,而且接下来会有定期的科考活动。
1月27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中国首次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意味着什么?》的文章。在文章留言区,很多网友的评论中都出现了8个字:“恰逢其时,水到渠成”。这8个字出自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华春莹在1月2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实践当中,中国已逐渐形成了北极各具体领域的立场主张和通常做法,具备了总结提炼北极政策主张的基本条件。中国政府现在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应该说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的。
如果仅从地理上看,中国不是北极国家,也不在北极圈内。但在地缘上来说,中国却是近北极国家,“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表示,北极是陆海兼备的疆域,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北极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极问题不仅涉及北极国家,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的工业化国家,对于资源和国际贸易与航运有很大的需求。在目前海运航道日渐拥堵的情况下,如果开辟北极航道,不仅可大大缩短航运里程、节约航运成本,同时还能规避常年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中东地区,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航运安全。
最重要的是,针对我国资源储备的不足,北极也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能源进口地。比如去年12月投产、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上的一颗能源明珠”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就对我国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海上合作,要建立经过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和中俄要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等,北极都是其中重要部分,势必要求我们将这一地区列入到我们大发展规划中去。
除了相当的经济价值,北极对于全球生态的关联性也促使中国去关心北极。在白皮书中,中国用了大篇幅讲述了如何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积极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这次参与撰写白皮书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所长助理赵隆就说:由于对冰上作业以及海洋了解得有限,所以要将“认识北极”作为首要目标,“我们宁可不开发,也不能让开发成为北极的负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白皮书的发表有助于增信释疑,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政策立场,增加了中国北极政策的可预见性,“对加大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是有力的舆论引导,也表明了我们负责任的立场”。
“不越位”、“不缺位”的鲜明立场
中国参与北极哪些事务?这是很多网文分析的热点话题。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是: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引发关注的是,白皮书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什么白皮书要强调一下中国去参与北极事务的目的呢?
显然,是因为有人对我们不放心。比如,2016年9月美国国际安全咨询委员会发表《北极政策报告》就专门提出,中国正在通过在北极进行商业活动的手段来谋求在北极安全事务上扮演更大角色,提醒美国政府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路透社2018年1月26日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存在日益突出,已经引发北极国家对其长期战略目标的担忧,包括可能的军事部署。欧安组织前官员曾表示,中国可能利用观测台监视北约领空。对此,孔铉佑在发布会上说:“有人对我们参与北极开发可能还有一些疑虑,担心我们另有所圖,或者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此次,中国发表的北极白皮书里专门强调了“尊重”:对北极周边国家的权利尊重,对当地的文化尊重,对国际法和其他国家的合法权利尊重,切实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越位”就是说中国作为非北极的国家,不会介入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以及北极区域内部的事务。“不缺位”就是说中国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的参与和贡献将为北极的发展带来机遇。
同时,中国也认识到北极问题存在复杂性和敏感性,所以主张建立一种多层次合作模式,将各个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利益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实现北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实现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平衡兼顾,实现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代际公平”。
总之,“我们关注北极事务,开展北极的活动旨在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最终目标是在北极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造福整个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孔铉佑说。
中国的参与对北极同样是个机会
中国本着“不越位”“不缺位”的立场,坚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开展北极考察,参与北极开发、利用和治理,这既是过去20年中国北极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北极活动的政策指南。
北极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确是个机会,但中国的发展和参与对于北极同样是个机会。对于北极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中国同样感同身受,准备好与北极国家一起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坚守各项承诺,这对北极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个巨大的贡献。
伴随“一带一路”北上,对北极国家而言,中国的市场、资金、技术、基建能力是北极开发的一支积极的、可依靠力量。对于中国,应以开放、共赢的政策立场参与北极开发,开展务实合作。比如,加强沿海经济区战略对接,推进北极油气开发上下游一体化,鼓励俄罗斯、北欧海运企业到中国开办北极航道运输服务,促进北极航港设施建设。
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北极朋友圈会变得越来越大,未来中国对北极的作用和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环球时报》2018.2.22、海外网2018.1.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