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层出不穷 ,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学生作为未来世纪的主人,培养其创新意识更具深远意义。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启发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必备心理条件,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注意从不同角度启发、展开想象。例如,经常指导学生看插图,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续编故事;利用教材提供的语句,想象生动的画面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秋天》时,课文主要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我抓住这个契机,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秋天的美丽景色,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读完课文,再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秋天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学生凭借想象,画出的秋天景色有蓝天、白云、南飞的大雁、飘落的树叶……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即不苟同于传统的一般答案或方式,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或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提出各种可能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13课《乌鸦喝水》一课时,学生对“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学生相互争执,各抒己見。我并没有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圈定封闭学生的思想活动,而是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路,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提出各种可能性。学生有的说乌鸦找来吸管喝到水,有的说乌鸦用嘴敲破小小的瓶口,喝到水;还有的说乌鸦用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后,喝到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和创新都由疑问开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想法质疑,有了“疑”,就能激发学生思维,去探索答案,解开谜底。例如在教学《大还是小》这课时,本文的题目充满悬念,便于引导学生质疑,我在范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思考后提出“我”为什么会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我”到底是大还是小?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新的不同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才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四、讲究练习艺术,培养创造能力
许多创造性思维的涌现,除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外,在练习中也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注意“活”,通过“活”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从而使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同一学习任务,可以鼓励启发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例如,识记一个字,理解一个词,背诵一段课文,我们不妨问:“你是怎样记住的?”“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是怎样背熟的?”允许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一定强求方法一致。
另外,我们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定分量的不同答案的练习,学生如果老是做同一答案的练习,思路就会日趋狭窄,只有有意安排一些多答案的练习,学生的思路才会更趋开阔。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改换句式的练习很常见,如把“听了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改成双重否定句,使其句意不变,这种题目的答案会基本一致,为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要求把“听了这个消息,我很难过”这句话换个说法,但句意不变,那么答案就不唯一了,同学们相继造出许多不同的句子,在不断的练习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五、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我经常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鼓励学生办手抄报,手工制作,一人一句编故事,课本剧表演。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和素质。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特点,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