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宇
我在学习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后,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不仅认识到毒品对人们身体以及精神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万国禁烟会”是开启国际合作禁毒的重要事件,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虎门销烟一课的学习情况,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经验与收获。
在近代社会逐渐到来,西方列强受到了财富欲望的挟持,从罂粟花上提取了毒品,此后,鸦片等毒品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发生了范围较大的蔓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悲剧。在该种状态下,我国开展了有名的虎门销烟活动,虽然销毁了一定数量的鸦片,但是毒品仍然四处蔓延,随后,世界主要国家代表举行了万国禁烟会,这一历史震撼了众人的心灵。
1 虎门销烟事件
虎门销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打击毒品的事件,其发生于1839年6月(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当时我国民众正处于毒品迫害之中,为了消除鸦片,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该事件从1839年6月3日开始,到6月25日结束,共经历了23天的时间,其中共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缓解了毒品迫害的局面,但是虎门销烟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我通过学习虎门销烟知识发现,在受到鸦片影响后,我国与英国的贸易地位完全发生变化,由于鸦片不仅会损害人们的身体,也会损害人们的精神,致使人们在受到鸦片吸引后,导致我国大量白银发生外流现象,产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在虎门销烟后,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人士,在加大人们禁烟力度的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民族觉醒意识,同时根据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我发现虎门销烟时间也成为世界禁烟运动的范例。
2 从虎门销烟到万国禁烟会
2.1 虎门销烟后鸦片控制情况
由于虎门销烟经历了禁烟、缴烟、销烟的过程,且通过对销烟数量的分析,我了解到虎门销烟取得了成功。从表面来看,在虎门销烟后,当时的中国内部鸦片数量明显减少,有效遏制了鸦片在我國的泛滥问题;从内部来看,虎门销烟有效增强了人们对鸦片的认识,在大部分人能够认识到鸦片对自身危害的基础上,不再去购买鸦片。与虎门销烟之前相比,鸦片控制效果更为理想,也正是因为虎门销烟后鸦片控制效果理想,直接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我国的贸易掠夺,导致虎门销烟后英国对中国侵略速度明显加快,最终成为外国列强引发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2 万国禁烟会第一次会议
20世纪初也是虎门销烟活动发生大致七十年后,在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成为黑色鸦片泛滥成灾的时期,根据我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可以看出,虽然鸦片是一种小小的罂粟汁颗粒,但是会对人们心灵以及肉体产生较为恶劣的摧毁,相关数据统计,1875年,大约有12万的美国人吸食鸦片,后期旧金山政府制定出相应的禁烟条例,然而禁烟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控制毒品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员以及公民的想象。在鸦片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下,全世界都产生了恐惧。进入20世纪,国际上提高了对禁烟工作的重视。从书本中我学习到20世纪头几年,国际社会酝酿了第一次联手禁止鸦片的万国禁烟会议。在会议中,由于美国财政上与鸦片贸易关联并不大,因而美国积极进行了关于禁烟的号召;同时,英国在国际上禁烟舆论的压力下,也参与了禁烟会议。在世界上众多文明国家支持与共同努力下,于1909年2月1日,在中国上海举办了万国禁烟会。
2.3 清政府第二次禁烟运动
基于在万国禁烟会前期,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取消了鸦片在其国内的合法地位,且英国出台了相关鸦片贸易政策,因而在政策松动的推动下,中国清政府开展了第二次禁烟运动。中国当时驻英大使将英国会议中所辩论的内容报告给了清政府,呼吁清政府可以借这一机会与英国商谈取缔鸦片贸易,并实施更为严厉的禁烟政策。在学习虎门销烟及相关知识后,我了解到虽然虎门销烟后的短暂时间内,当时中国内部鸦片数量明显减少,但是在列强的不断侵略、鸦片贸易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鸦片问题更为严重,中国内部产生了严厉戒烟的民间舆论。因此,在当时背景下,清政府于1906年9月,发布了“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的内容,此后,中国也加入了国际禁烟的行列之中。
2.4 从历史角度看虎门销烟与万国禁烟会
从虎门销烟到万国禁烟会经历了七十年的时间,在这一历史时间内,以英国为首受到利益诱惑的国家将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基本道德原则弃之不顾,肆无忌惮的进行着罪恶的鸦片贸易,从现实社会来看当时的历史,我们发现了鸦片对全世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单纯追究当时的责任问题无法解决鸦片贸易给历史上的世界造成的沉痛打击,因而我在学习完虎门销烟以及万国禁烟会知识后,认为万国禁烟会开创了一个全世界共同面对毒品问题的起点,为我们日后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提供了支持。
罂粟花曾经因为美丽与其药用价值被人们当做药用植物以及观赏植物,然而其也成为近代社会造成悲剧的主要植物,但是我在学习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后,了解到当时我国以及世界在处理毒品问题上所表示出的强硬态度,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多力量与经验,在约束自己的同时,更好地将历史知识运用于自身生活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