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巴涅拉舞曲》是由西班牙作曲家埃内斯托?阿尔夫特所写,是一种中速的二拍子,节奏舒缓从容,为西班牙音乐风格。这首曲子被很多著名作曲家运用到作品中改写成歌剧、钢琴曲。
关键词:《哈巴涅拉舞曲》 节奏 音乐风格
一、作者与作品背景
西班牙作曲家、指挥家埃内斯托?阿尔夫特(1905-1989)师从马努埃尔·德·法雅,作品主要受其影响。他也曾短暂地跟随拉威尔学习,受到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1931年,阿尔夫特创立了塞维利亚音乐学院。这首《哈巴涅拉舞曲》曾被纳入经典曲目之中。到19世纪末,被比才、夏布里埃等作曲家将之融入作曲中。
二、曲式分析
此曲为单三部曲式。A乐段(1-19)小节为G大调,作者运用了很多主和弦,使曲子听上去稳定。B乐段(20-36)小节为C大调,曲子依旧以大调形式出现。再现乐段(37-50)小节由C大调转到了G大调上,(37-50)小节为A乐段的完全再现。A乐段第18小节和再现乐段第51小节在旋律走向上形成了對比。作者在51小节巧妙地运用了和弦的扩张,使后面曲子得以延伸、扩大。
三、演奏要点
(一)节奏准确。1.附点节奏。这首《哈巴涅拉舞曲》是中速的二拍子,在整首曲子中,A乐段与再现乐段左手大量运用了附点节奏,体现出舞曲的风格与特点。弹奏时要平稳,节奏突出休止符,附点节奏后面的八分音符要弹得平均与整齐。
2.三连音。(1)三连音:在曲子第31小节作者运用了三连音。三连音的加入从听觉上让我们感觉到曲子一点点被拉长,突出了旋律的慵懒。(2)带休止符的三连音:B乐段是A乐段的扩张与延伸,也是整首曲子的高潮。使用了带休止符的三连音,曲子被放大、拉长。(3)带装饰音的三连音:A乐段的装饰音使曲子听起来有一些不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B乐段第35小节的两个装饰音,快速的演奏让音乐呈现的形式更加多变,使曲子听起来不枯燥。弹奏时要注意两个装饰音要弹得清晰,三连音的节奏稳而均匀。
3.切分节奏。大多运用到了旋律上,出现时都是由三个声部组成,高声部则为切分节奏。弹奏时要突出第二个音,像西班牙弗朗明哥舞曲的感觉。中声部弹奏力度要控制,低声部注意节奏均匀。三个声部弹出来的效果应有鲜明的层次。
(二)装饰音清晰。
1.柱式和弦装饰音。在曲子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音符互相连接。在这里装饰音修饰的是第一个八分音符来强调饱满感。
2.单音装饰音。在第16、17小节,A乐段即将结束时作者连续使用了两次装饰音装饰三连音。 B乐段最后一个小节(35小节),作者在三连音里巧妙地加入了装饰音,听觉上丰富了三连音,B乐段华丽地结束。弹奏时保持三连音平稳的节奏不变。
(三)踏板合理使用 。1.突出乐段对比。为了突出A乐段与再现乐段听觉上的不同,这里使用不同的踏板对比两段。A乐段是刚刚开始,感情的流露应该是一点点出来,所以在这里踏板可以在左手弹每个小节第一个音时踩下去到弹第二个音时放掉。等到再现乐段时旋律要弹得更加饱满。在这里使用音后踏板,音后踏板主要起到了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渲染气氛。 2.音乐层次变化。旋律进行时,踏板的使用也是不同的。再现乐段时,第37、41、45小节节奏一样,旋律线条呈现渐强趋势,在使用踏板时不要每次都踩到底,要有适当的变化,在37小节踏板可以踩一点点,41小节再多踩一些,等到45小节踏板就完全踩下去。3.乐曲结束的处理。第一个琶音和弦出来后踏板踩下去,等到第二个小节第一个音出来后立刻松掉,休止符的时候再重新踩上,同时踩下弱音踏板,使得音乐渐渐弱下去直至曲子的结束。
四、作品风格
(一)西班牙音乐。西班牙的音乐风格主要以舞曲为主,二四拍回旋曲式,以附点节奏为主。由于西班牙位于伊尼利亚半岛,境内山脉纵横,交通不便。因此,民间音乐具有地区特色,但它历史上除接触希腊文化外、罗马文化,还受阿拉伯文化及吉卜赛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使西班牙的音乐极为丰富多彩,并带有东方色彩热情奔放。
(二)《哈巴涅拉舞曲》作品风格特点。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于弹性。埃内斯托?阿尔夫特《哈巴涅拉舞曲》写于20世纪,继承了西班牙舞曲的风格特点,音乐在旋律上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地进行为基础,节奏也是有规律地演奏。
这首《哈巴涅拉舞曲》的感情色彩很丰富,既把曲子弹得层次分明,还要将感情要融入曲中,想象眼前是炎热的午后,无限蔚蓝的大海,有海鸥掠过,沙滩上孩子的欢笑声……只有把这些情感都表现出来,音乐才会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王凤岐.世界音乐通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黄承承,女,硕士,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师钢琴教学研究)(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