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2018-05-14 10:58朱能发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孔乙己阅读教学语文

朱能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平时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成为了耗时最多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考的重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偏重课文分析和知识讲解,通常是教师讲授,学生边听边做笔记。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主角,按照常见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进行课文讲解,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在课外时间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更有的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预设的结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效率低下。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开展好阅读教学呢?在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一)问题法

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指向研读作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教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并告诉他们:读书贵在读出问题,有所发现。我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藤野先生是最让‘我感激的一个老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不歧视‘我。”“他很关心‘我,给‘我添改讲义。”随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鲁迅为什么到日本学医?他为什么离开仙台?他为什么要弃医从文……我借机引导:“你们发现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吗?”同时,鼓励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语文阅读课上,让学生多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意图的?理由有哪些?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为什么将这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带着问题阅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避免盲目阅读、无效阅读。

(二)主旨法

主旨法是对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坏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本实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发展。

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作者对孔乙己最后的命运并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正是鲁迅先生让读者细细体会的地方。我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去想象孔乙已最后的命运。学生有的写孔乙己在喝完酒回去的路上被横冲直擅的有钱人的马车撞死了;有的写孔乙已在破庙中被一群乞丐抢走了身上仅有的破长衫,最后冻死了;还有的写孔乙己想要自食其力找工作,却由于身体的残疾找不到,最后因生活的艰难而自杀了……听到不同学生对孔乙己最后命运的想象,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沉重,大家都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充分体会到了孔乙己所在的那个时代对人的毒害。

(三)形象法

形象法是通过课文中经典的人物形象,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教学。学生既可欣赏精彩的言辞,又可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鲁迅的《故乡》教学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尤为典型,通过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语言进行品读,上讲台表演,分角色朗读。学生参与的热情一定会高涨,在反复阅读原文之后,学生通过朗读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演得生动逼真,进而整节课都会生动活泼起来,很有灵性,何愁学生不去真正阅读文本?何愁课堂氛围不好?效率不高?

典型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会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限定学生的理解,应辩证地、理性地面对学生有创意的思考与争鸣。

(四)情感法

情感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主要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一事,事情虽小,却蕴涵着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爱。教学时我启发学生: 你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 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父亲的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五)比较法

比较法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教学,通过将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行文思路、表达情感等进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能为学生指点迷律,帮助学生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

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是常用之法。人立足于社会,思想总会打下时代的烙印。通过对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成长的足迹,还可以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如:教《杜甫诗三首》时,我先介绍诗人的创作经历,再结合三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年轻时的杜甫抱负远大,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许,因而才有《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人过中年,饱经战乱的诗人颠沛流离,故而在《春望》中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叹息之前;诗人心系苍生,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于是才有广为流传的《三吏》《三别》。如此知人论世,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共鸣之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作品,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了以教师“讲”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策略,以学生的经验去感悟体味作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生命力。

猜你喜欢
孔乙己阅读教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