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
2017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和命题导向上与前两年保持了高度一致。语基、阅读、作文三大板块的设置以及题量、分值也与2016年基本相同。命题者继承了“倡导阅读,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紧扣教材,联通课堂,结合生活,考得扎实而灵活,整张试卷充满了书卷气息和诗意的美感。这是一张具有“示范性”的试卷,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诸多启示。它让我重新去审视考试与教材、课堂、生活的关系。
一、考试与教材
说到语文考试,学生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跟着感觉走。曾几何时,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困惑,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抓抓字词,默默名句,背背文言注释……语文书似乎发挥不了多大功效。甚至有人提出:课文嘛,多上一篇少上一篇无所谓;语文课嘛,多上一节少上一节也没关系。长此以往,语文教材受到了冷落,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卑微。
但是,纵观今年的试卷,几乎处处都能看到语文教材的身影。语基部分书写题的材料就出自于七年级的课文《〈论语〉十二章》,作为全卷第一题,不仅难度较小而且面目亲切,有利于舒缓考生紧张的心情。名句默写皆为初中课本中的经典名句,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没有出现一项生僻的考查内容。今年字词的考查独具匠心,命题者从经典课文中选择了三个文质兼美的语句,挑选出三个常用词,以“岁月静好”为主题串联成段,既考查了字音、字形又给人以诗意的享受。而且,这三个词语均是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點词语和常用词语,难度不大。
今年的“语言运用”一共两题,这两题的选材均来自课本:《爱莲说》《谈生命》《敬畏自然》《月亮上的足迹》,对这些经典课文,学生十分熟悉,因而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此外,名著阅读题的选文,仍是出自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水浒传》,考查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样一个经典片段。对组合文本阅读题中的主要文本《陶渊明》,学生更是耳熟能详,他的诗歌、散文都多次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也可以成为试卷命题的“活”素材。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精心挑选、剪裁,再进行创意组合。我想,学生做到这样一份试卷一定会由衷感慨:好好上课、读书,还真的有用处哦!我们要善待语文书!
二、考试与课堂
在这份试卷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也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如“语言运用”第6小题,要求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托物言志”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经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当中。例如八年级的《陋室铭》《爱莲说》《马说》等。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而命题者的高妙之处就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造句的要求。这样的命题就是对课堂所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无论是第8题四个加点字的解释,还是第9题翻译句子中的关键词“其”“若”“焉”,均是课内教学的重点,曾在若干篇课内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考生见此题会瞬间感受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第10题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第一问,命题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非常灵活、巧妙;第二问考的是“问答方式讲道理的好处”,这其实考查的是写作方法。虽然文章不同,但这样的问题一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探讨过,考生应该不会感到意外。
此外,名著阅读中的小说情节梳理、细节揣摩、人物形象评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提取、综合论述等题,均由课本中的题目演化而来。因此,我认为这份试卷不仅是在检测考生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似乎也让这些毕业班学生在考场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带着对初中语文课堂的亲切回忆,给初中语文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考试与生活
“生活”,历来是我们语文教学和考试关注的重点。从今年整张试卷的选材和命题来看,命题者似乎在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向大自然,去探寻生活的本质。例如语基部分的第6题,命题者以莲花为例,引导我们看旭日,赏白云,品青山绿水,去发掘大自然的“精神”。再如第7题,选自教材的三个彼此独立的语段,有宇宙,有生命,有自然,看似毫无瓜葛,却启发我们去重新审视人与宇宙的关系。
文言文选材精妙,“月食”本就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此外,文中还涉及了“钱之影”“鱼之影”,这更是物理课堂所学知识的再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提到的“灵谷寺雪柳”,作为生活在南京城的考生们,对此应该感到非常亲切吧!题目要求由“自然现象”联想“古诗句”,引发考生去探寻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诗意。
再来看看作文。题目是“无情岁月有味诗”,以30年后的同学聚会为情境,以想象为要求,以发言稿为形式,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诗意思考。这道题其实是从课本中“写作实践”题演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岁月如歌》等综合性学习也对学生完成这道考题有所帮助。发言稿的形式则更不在话下,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写一篇演讲稿,因此,这道作文题对于初中三年认真学语文的同学来说,应该不难。
综上所述,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暗示广大师生:语文学习不能舍本逐末,应当把握好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应当以课本为纲,还原语文的本色;应当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语文课、语文学习像这份语文试卷一样充满诗意。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