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减负”成为关键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该如何看待“减负”?两会期间,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给出了他们的观点。让我们看看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复旦大学高教所副教授徐冬青是怎么說的。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认为,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等诸多层面共同推进,社会和家长同样要从孩子长远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减负”是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一步,这需要全社会用宏观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并形成合力,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场任重而道远的“减负”攻坚战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减负”就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赋。教师也要转变,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