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谆谆教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古往今来,中国人笃信“过日子”的淳朴逻辑。不管是一家一户的小日子,还是国家民族的大日子,大家都期待通过奋斗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或是把群众意见当“耳旁风”、把群众路线当“套路”,只当和尚不撞钟,占着位子不作为;或是不肯吃调研之苦,下去也是蜻蜓点水,满足于“隔岸看花”,不愿“下水摸鱼”;或是习惯于“坐着轮子转”,不愿“扑下身子干”;或是有利则为、无利则推,只想个人安乐,哪管群众困难。殊不知,一个人,不论当什么官、在多高位置,如果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是迟早的事。
每一个领导岗位都拥有一定权力、支配一定资源、对应一定责任。如今,群众“观念的水位”已经越来越高,权利诉求、利益需求、幸福追求,早已今非昔比。当环境保护成为公共议题,减少环境风险是民生。当打破户籍、社保等壁垒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的城镇化”是民生。如何避免民生投入被挪用缩水,如何防止民生项目遭遇“烂尾”,如何确保民生福泽落到确有需要的人身上,强大的制度供给,同样是民生。当中央决策化为东北振兴的生动实践,群众才能感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雨露滋润,这才是发展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的最好诠释。
群众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基,群众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民之所望,当是我们的行动所往;民心所指,当是我们的前行方向。关心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冷暖、出行教育、医疗卫生问题等这些“小事”,就是在关心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解决群众的“大事”。刘少奇说过,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劳动状态,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
民心无影又无形,却是人间定盘星。当前,东北振兴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发展的机遇期,人们价值选择多元,行为方式多样,思维活动多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向“老乡”问计、常向“老乡”问需、善向“老乡”问政,才能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老乡”心坎上,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幸福感”强起来、“满意度”升起来。
越是民生实事,越要敢作敢为。改善民生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办雪中送炭的事。要把群众想干的事,变为党委、政府要干的事;把党委、政府在干的事,变成群众积极支持、参与的事;把党委、政府干成的事,变成惠及群众的事。纵然是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风险,也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使出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踏实精神,横下一条心、拿出一股子气,一往无前奋力实施,努力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能凝聚民心,汇聚东北振兴的磅礴力量。
忠心为民是执政党最亮丽的“名片”,服务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领导干部只有与干部群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才能成为战风险、渡难关、促转型的主心骨和东北振兴的“顶梁柱”,就一定能将我们這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把充满民生温度的“中国故事”,刻进新时代的新年轮,书写东北振兴的新传奇。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