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也
摘要: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智能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接着从积极优化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探究了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政府投入逐渐增加,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物联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教育部提倡采取“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近年来,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优化。首先,物联网专业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生产运作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与其他专业相比,物联网专业属于新兴工科专业,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还不够成熟,高水平教师较少,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双师型”教师较少,企业家以及技术员担任学生实训辅导老师的比例不高,这对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专业教学模式有待优化
传统物联网教学方法相对枯燥。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选择同一种方式导入课程,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变革,长此以往,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枯燥,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物联网教学较为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没有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
二、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积极优化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专业课程标准指出,立足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传感器、RFID技术,具备物联网系统管理能力的交叉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明确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物联网专业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在分析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等理论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和仿真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仿真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直观性强、成本低,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物联网理论知识,極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制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工融合的思想,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物联网思维基础,良好通信技术知识背景,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工融合型人才[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在发生变化。为适应技术模式的转变,要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把专业实验课程当作实践教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营造真实的实验情境。其次,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要培养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就要注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专业实践中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把枯燥的知识点专业化、实践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2]。要结合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而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坚持先进性原则,与时俱进,把新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点融入实训项目;选择典型的实践案例项目,结合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成效。
(四)创新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新模式
考评是检验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成效的手段。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主要是把重点放在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利用试卷测试学生的知识记忆与分析能力,忽视对实践内容的考核,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创新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新模式就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行理论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实践专业测试的考分比重,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方式、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要用开放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为物联网专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2]黄瑜岳,常晋义,许秀兰.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