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贵莲 张林
摘要:文章在分析近几年贵州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及培养模式,指出了贵州省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贵州省
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后,贵州省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陆续开展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文章结合对贵州部分高校的调研结果,对该省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究。
一、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了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为全面了解培养现状,文章选取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下称“三所学校”),对其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研究。
(一)办学背景
三所学校进行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究均具有深厚的办学背景。一是为了落实国家出台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相关文件精神,如《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中国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意义。二是为了落实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新课程目标的落实要依靠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的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三是为了解决当前贵州省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贵州省大多数偏远乡镇教师学历不高,教师配给量不足且不能胜任多科或全科教学工作。
(二)办学条件
1. 师资队伍
如图1、2所示,三所学校当前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的师资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主要学历为硕士(包括在职硕士),个别学校师资学历与职称整体水平过低。通过访谈了解到,各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一级学科均为教育学,全科人才培养所需的语文、数学、英语及艺体等课程师资均采用校内共享模式。
2. 硬件设施
三所学校均已完成画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及微格教室等实训室的建设,其中两所院校还建成了玩具制作室、音乐教室和书法室,建成项目均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甚至全校师生使用,另外一所学院已完成类似项目的规划,但尚未开始建设。
3. 生源质量
目前,贵州省有关高校开展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缺乏优势。一是没有 “两免一补”政策的支持。二是没有定岗培养,分科招聘的现实使全科教师就业前景迷茫。三是各校全科办学时间较短,特色尚不突出,无法吸引优质生源。目前,只有一所高校是一本线招生,其余学校招生分数略低。
(三)培养模式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文章结合这一界定,对三所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及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目标
三所学校培养目标已较为明确,即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面广,能够胜任小学多科或全科教学、管理及科研等工作的小学教师。
2.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最直接的体现是课程设置。从图3可知,三所学校课程模块化改革已完成,课程模块大致相同,课程门类与数量存在差异。从图4可知,近年来,各校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分,体现了教学重心向实践教学倾斜的特点。
3. 办学理念
针对国家提出的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目前三所学校的实施情况如下:一是三方研讨制订培养方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与各地小学教师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论证。二是校校合作。部分学院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人才培养策略,大学教师加入小学名师工作室,与小学教师共同开展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活动与教研及科研项目活动。小学校长、教师走入大学课堂与学生进行小学教材的探讨及教学指导,并与大学教师尝试联合开发研究项目。三是双导师制度。在实践教学环节,尝试给学生配备高校导师与小学导师,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4. 教学管控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三所学校加强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一是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化。实施教学监控制度,负责质控的人员通过随机听课、收集师生反馈信息等,了解教师教学实施情况并做出评价。校外实践教学试行双导师制度。高校与基地小学协同育人,可丰富育人资源,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二是教学成效管理制度化。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加强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各校学术委员会审核评价教师的课程建设项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并对教改成果给予等级评价;学院开展公開课活动,对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给予量化评价,并对重听后效果仍不达标的教师进行帮扶;定期开展学生、教师评教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分阶段进行量化评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贵州省经济欠发达,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因此,要为在校生提供“两免一补”资金支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学院层面
1. 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有分歧
当前各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歧有三:一是在人才目标认知层面上,存在应然与实然之争。大多数专业负责人认为“全科”只是一种教育理想,只有少数认为办学条件成熟后,“全科”理想可以实现。二是在方案实施层面存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别。有的院校结合小学教师分科招聘的实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文理导向。有的高校则按国家导向与省内基础教育的师资素质需求,开展全科培养探究。三是在人才质量的评价层面存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割裂。目前,贵州省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还处于初级探究阶段,各校对人才质量多采用量化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2. 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审定,教材质量的监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是全科人才质量的重要抓手。第一,通过“全课程”设置落实全科人才培养目标面临重重困难。“全课程”即将小学所有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模块,通过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其知识与能力综合化奠定基础。从内容上看,分门别类的课程设置无法使学生建立一套具有融合性的知识体系;从实施上看,各校师资不足,开设全课程面临困难;从效果上看,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多,课堂学习时间长,学习者缺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第二,各校在课程标准制订、审核及教材征订等方面普遍缺乏制度约束与质量监控,存在形式化,课程资源质量缺乏保障。第三,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多数学校现有师资不能满足培养全科人才的需求,采用共享师资的模式可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但在人员管理、质量管控方面又存在诸多难题。另外,三位一体办学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聘教师不能满足办学所需,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方对话、交流及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第四,教学质量管控机构设置尚不健全,质量监控制度执行起来乏力。院校尚无专门的质控中心,在处理教学质量问题时,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第五,部分地方院校现有的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全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三)教师层面
1. 教导行为实效性较低
现有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弱点:从师资结构来看,各校培养师资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师资队伍教育理论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从教师教学经历来看,他们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是大学,对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模糊;从教学理念来看,教师教学变革主要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理念并未改变;从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学实施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多有忽视。上述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师明晰教学活动背景、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实施具体教学活动,从而无法保证教学实效性。
2. 教育信仰缺失
当前教师群体中工具主义盛行,许多教师把教书育人仅当作一种职业,教育信仰严重缺失,教学行为出现偏差:一是对自我的不作为。多数教师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开展教学,对学历提升、个人专业发展缺乏激情。二是对教材的不作为。多数教师未对教学材料进行自己的理解,把“用教材”变成“教教材”。三是对教学方式设计的不作为。在信息化时代,多数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四是对学生的不作为。程序化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不关心。凡此种种,既是教师对教育培养人的本体价值的漠视,又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体现。
(四)学生层面
近年来,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理兼收,招生分数多为二本分数线,且略低于其他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易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学习跟进有困难,比如许多文科生无法跟进数學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受身体发展状态的制约无法完成音乐、美术课程的学习。二是教育理想不坚定,受个体认知水平的限制,面对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辛苦程度,往往把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肖其勇,郑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69-74.
[2]刘红梅,张晓松.21世纪初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589-590.
[3]钟秉林.积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