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竹林
在网上搜索“老年精神科、陈斌华”的关键词,排名靠前的都是陈斌华撰写或者接受采访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普及了老年人精神健康方面的许多知识,关注老年痴呆症、老人孤独、抑郁等问题和疾病,倡导社会和子女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内容扎实、风格朴实,让人读了忍不住就拿起电话给家里的父母打电话。
为此,笔者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采访了陈斌华主任。这位在同事口中被亲切地称为“斌哥”的陈主任,人如其文,十分亲切朴实。按照他自己的总结,这是做精神卫生科医生必须锻炼出的“气场”——如果医生不能拥有好的心态,那么对病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看病难,看人更难
陈斌华19年前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任职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老年精神科。近20年来,医学专业、医疗技术、患者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早,我们科室收治的患者基本就是慢性衰退、功能丧失的重症,是无药可医,甚至无家可安置的老年精神病人。后来随着生活水平进步,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诊治。现在老年痴呆症早期的诊断和干预、治疗依然是重心,但又增加了其他许多老年人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诊治。”陈斌华认为,这种患者形态的变化,反应出我们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他开玩笑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这也让我们做精神科医生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出去开会也不会受‘歧视了。”
很多同行都会拿精神科医生开玩笑——“精神病人看多了,自己会不会也变得精神有问题?”确实,因为“精神有问题”而遭人歧视,这在社会上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正视自己可能在精神上存在问题或疾病,更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就医,是“讳病忌医”的典型。所以,这让为医多年的陈斌华得出“看病难,看人更难”的感慨。
所以,做精神科临床的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修养,更要有“耐心、恒心、平常心”的性格修养。对症下药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深入患者的内心,甚至去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以此入手去解决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的“心病”,这才是最难最累的。
陈斌华把“善于看人”当成自己职业素养的基本标准,而作为市七医院老年精神科的主任,他也是这样要求其他年轻医生的。
目前,市七医院的老年心理康复中心已经成为全省規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老年精神、心理障碍诊疗中心,下设四个分别以老年痴呆早期诊断干预、精神康复、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和老年睡眠障碍等神经症诊治为特色的病区。虽然很多人对于精神类问题和疾病讳莫如深,但还是有很多患者慕名前来,在这里寻求安全、优质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心病更需心药医
两个月前,陈斌华碰到了一位特别的患者家属。这位70多岁的老大爷是第一次带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前来就医。奇怪的是,他对陈斌华的个人情况和问诊风格非常熟悉。陈斌华一问,这位老大爷才“交待”:他除了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陈斌华的资料外,还特地到陈斌华的门诊室“踩点”了好几次。经过仔细地了解和观察,他才放心地把老伴带来看病。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大爷的“心机”。
“这件事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病人和病人家属对于到精神病专科就诊,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他们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顾虑。”陈斌华介绍说,因此有些病人都是拖到了重症,甚至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才由家属带来医院。这里面既有病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属的“不情愿”。
“其实很多精神方面的问题和疾病,是可以通过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好转或者治愈的。现在最受关注的老年痴呆症,也能通过及时的干预治疗,使病情得到好转或延缓,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陈主任的患者中,除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前来求医最多的还包括患有抑郁、焦虑和失眠三大问题的老年人。这三种问题,背后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例如老年人备受困扰的失眠问题,陈斌华指出,失眠分为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器质性失眠有明确病因,如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失眠;而非器质性失眠常常没有明确病因,其中抑郁、焦虑伴随的失眠都是与情绪有关。
陈主任有一位患者来自澳门,在医疗条件不错的澳门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但经过为时不短的治疗后,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了,后来经别人介绍到市七医院陈斌华处求诊。陈主任和患者接触、问诊后,觉得患者的病症虽然与老年痴呆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于是重新进行了细致地检查,最后发现,病人所患的并非老年痴呆症,而是老年抑郁症。在抗抑郁药和心理干预治疗下,这位患者恢复得很好。
“所以,精神方面的疾病,一定是心病要用心药医。”陈斌华说,“既要病人和家属有心,一旦可能存在问题,就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再者就是医生要有心,既需要关心老人的疾病,更需要关心老人的心理。首先要看人,其次再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