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峰
“孺子牛”是省农业开发办综合处副处长朱庆民的网名,也是他的座右铭。省委发出定点驻村帮扶号令后,朱庆民毅然挑起省农业开发办驻绥滨县长发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朱庆民牢记这一点。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村屯摸底,了解民情。挨家逐户发送联系卡,田间炕头促膝谈心。他有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村民家庭基本情况、存在困难、帮扶对策等等。很快,朱庆民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与村民也打成了一片,村民家孩子上学选学校和专业找他研究,村民家电动车在城里被扣找他帮忙,村民家想致富上项目找他咨询……
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和典型分析,朱庆民感到长发村之所以贫困,既有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生产粗放、负债经营较多的生产性因素,也有因灾、因病致贫等客观原因,同时存在思维相对固化、市场意识不浓等短板。长发村实现精准脱贫,必须针对问题精准施策。经过反复论证和思索后他提出,推进长发村脱贫致富工作,要按照党中央扶贫攻坚总体部署和我省定点驻村扶贫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村民所急所需,通过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屯环境、优化生活习俗、强化组织建设,加快和谐、富庶、文明、绿色长发村建设步伐,使长发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明显提振、幸福指数明显提升,2018年与绥滨全县同步实现脱贫目标,并进一步加以巩固提高,实现长发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村民的重大关切和热情期盼。促进种植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养殖业,引导培育庭院经济,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二是针对脱贫需求精准推进,点对点解决贫困人口实际困难。确定产业项目时,注意选择贫困人口参与率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致富项目,同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使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全部贫困户。三是综合治贫全面推进,推动长发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村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支撑。作为省级农发机构的处级干部,他第一次尝到了缺乏资金的味道。他知道,回到单位要资金,组织上一定能够给予支持,解决资金问题并不困难。但他更知道,作为领导干部,更应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省农业开发办面对全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按照规定对贫困县进行了资金砍块分配,再对自己追加资金有悖公共财政政策,自己不能给领导出难题,一定靠自身的协调争取解决问题。他紧紧抓住各级政府各部门集中资金支持精准扶贫的机遇,畅通信息渠道,多方沟通协调,争取绥滨县农业综合开发砍块资金501万元,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80万元,争取农村绿化建设资金100万元,争取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资金10万元,争取农村体育建设资金3万元,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88万元。他手中还攥着省财政给每个省派工作组安排的50万元扶贫资金没有动。他心里有个“小九九”,自己手中的50万元一定用在关键时刻,一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农村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项目建设是载体。如何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一直萦绕在朱庆民的脑海中。工作队进驻长发村不久,他就组织村“两委”干部带领部分村民前往汤原县亮子奔腾集团考察食用菌产业,带领部分村干部到古城村和江滨农场考察花脸蘑生产,带领工作队员到鹤岗市海宇米业公司联系收购长发村水稻事宜。经过一系列思想发动和资金准备后,他组织村民新上特色产业项目。一是建设黑木耳大棚。利用村民空闲废弃宅基地建设黑木耳大棚,一期建设16栋,通过黑木耳大棚承包经营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增加收入。二是试种花脸蘑。成功试种花脸蘑使村民尝到了发展庭院经济的甜头,激发了农户在庭院种植花脸蘑的积极性,工作队帮助协调免费提供菌苗,全村开始了规模种植。三是开展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在51栋育秧大棚中种植西红柿,村里获得出租收入25500元,吸纳60位农民进棚打工,其中贫困户15人,预计每人年收入可达1万元。
在发展特色产業的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危房改造、文体设施、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一是建设幸福大院。全村确定29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其中进幸福大院13户。二是建设文体设施。建设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套10件。三是搞好环境建设。加强排水沟系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88盏,实现村内道路全覆盖;推进全村绿化工程,实现村民院墙绿篱化。
朱庆民曾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抓党建实践经验丰富,驻村扶贫他坚持从抓党建人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在村“两委”干部会上常说,只有不好的干部,没有不好的群众,我们一定把干部队伍建设好、把党员队伍建设好,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他注重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与班子成员谈心,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素质。他注重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党员赴鸡西、牡丹江现代农业园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
一年来,长发村从村民生活到产业发展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与朱庆民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一栋栋黑木耳大棚拔地而起,一片片花脸蘑整理待播的农田,一条条排水沟纵横交错,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夜晚明亮,一件件健身器材投入使用,一幢幢新居迎来幸福的笑脸,一车车西红柿从育秧大棚走向市场……
这些,见证着长发村的发展变化,见证着驻村第一书记朱庆民的奋进步伐。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土地治理项目二处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李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