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奉臻
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径,既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史,又折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把握这三重逻辑,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就是习近平所强调的“走过的路”——起于近代初期仁人志士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所进行的探索。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中国梦,就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现代性是具有选择性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选择史。其中,一部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近代三大历史性选择,又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现代历史中,如果说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改革开放是让中国人富起来的不二法门,那么,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希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一种宣誓,又是一种告别。其所宣誓的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所告别的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探索能让中国梦梦想成真的现代化新路,也即安德鲁·芬伯格所言的“创造出一种适合于中国的可选择的现代性”。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时代”,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段。其所承之“前”,所继之“往”,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走过的过去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
毛泽东曾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称为“香的”和“活的”马克思主义,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称为“臭的”和“死的”马克思主义,并强调“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倡,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虽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发背景和形成条件都迥然相异,但它们都是不同时空条件下“香的”和“活的”马克思主义。
通常,理论具有三项功能:观察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解读时代,切中时代的问题;引领时代,回应时代的呼唤。理论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其能够成为认识和解决时代问题的有效工具。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绕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先后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体现在该理论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将“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确立为未来三大历史任务。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以往的现代化实践有所不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十九大报告,可将新矛盾的表现概括为:发展模式转换、增强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解决民生领域短板、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在新时代“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布局。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新的社会变迁,一定抚育和催生指导新社会变迁的新理论。切中“现实的确切事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旧矛盾的转换,进行现代化的新布局:目标和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径和举措是实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些目标和任务、路径和举措被具体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关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实践取向及现代性表征,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和“五个时代”加以描述和展望。“三个意味”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五个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促进共識,是理论掌握群众的主要途径。因此,从历史逻辑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基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嬗变揭示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发的必然性;从理论逻辑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明确其定位及特点,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创新性;从实践逻辑角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基于中国鲜活的现代化变迁实践阐释其所具有的价值及功能,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与贡献。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