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民到富民

2018-05-14 09:37
奋斗 2018年9期
关键词:黑龙江黑龙江省

家园重建,心手相牵;春回剑阁,万物生长。十年后的今天,走进剑阁县你会发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人们生产生活安乐而祥和。黑龙江省援建的4.4万户灾民永久性住房建成使用,为当地群众营造了温馨的家园;49个中小学校重建,10万名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为剑阁10年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47个医疗机构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撑起了人们健康的保护伞;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游客的不断涌入,“闹醒”了这个原本静谧的大山深处的小城,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灾区以往的“短板”,在重建中实现了跨越。

着力安民,夯实和谐发展的基础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援建工作中,为民始终是第一追求。每一个援建项目,都是剑阁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这其中,老百姓的安居工程为重中之重;学校、医院(卫生所)、福利院、道桥、供水等项目得到优先安排;关乎剑阁人民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产业园被摆上突出位置。

走进剑阁县城北镇民主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别致的小楼,还有从院坝里时进时出的一辆辆小汽车。民主村是以现代烟叶园区为载体整体性推进新村建设的生态小康新村,主导产业为烤烟生产,农户还种植果树或蔬菜,2017年人均收入达14500多元。民主村农房重建是纳入我省援建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重建工程之一。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支援下,镇村两级结合新农村建设,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供良好保障。

“想要有个家”是灾区群众当时最大的期盼,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尽早让灾区群众住进永久性住房,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城北镇民主村农民的幸福生活只是剑阁县群众灾后生活的缩影。在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办快办实办好”、时任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求实务实做实”指示指导下,援建队员在废墟上求真务实,创出了“龙江速度”。如今走在剑阁乡间,道路旁“青瓦白墙、木栏花窗”的新民房错落有致,这4.4万户援建房符合抗震要求、结构安全、质量合格,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当地农户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

时任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曾说:“黑龙江省的援建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哪坏修哪上,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更多地体现在民生工程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对百姓生活的提升上。”剑阁的龙江大道充分体现了这一初衷。龙江大道项目含“三路两桥一堤”,建成通车后将成都至西安高速铁路剑门关站、修城坝、沙溪坝、大仓坝和拐枣坝连为一体,对改善剑阁县城区交通路网结构,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推进剑阁县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民生优先,让老百姓满意。剑金公路旁,以蜀汉风貌打造的剑阁县普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有带健身器材的活动广场,有室内活动室,有现代化厨房,每个床位都配有呼叫器。敬老院注重服务理念,真正使入住这里的老人在生活、身体健康上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让46名五保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唐丕均介绍说,“黑龙江省对剑阁县大力援助,特别是在民生工程这个方面,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据了解,黑龙江省援建共投入1870万元,在剑阁县兴建了普安敬老院、柳沟敬老院、鹤龄中心敬老院、武连中心敬老院和木马中心敬老院五所敬老院,能容纳900名老人安度晚年。

民生一寸行,民心一寸暖。剑阁县体育馆作为剑阁体育中心的主体建筑,黑龙江投入资金1140万元。远远望去,体育馆犹如大鹏展翅,向人们昭示着剑阁文化产业腾飞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变成了现实,馆内长年赛事不断。为纪念灾后重建十年到剑阁县采风的一位黑龙江省网络大咖,参观了体育馆后感叹地说:“十年后的今天,在黑龙江也没有幾个县有这么现代的体育馆。”

一场春雨过后,整座县城透着白色的雾气。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采访前行,山峰和小河就在眼前此起彼伏地接力着,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走过一个又一个援建的村落,仿佛踏入了一个静谧而纯净的世界,古朴的石头旁,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三三两两休闲的村民,这里的村庄在习习春风中诉说着过去和曾经……

着力惠民,强化和谐发展的支撑

黑龙江省在剑阁县的援建工程,不仅汇聚了民心,也彰显了援建者的智慧。惠民,就是紧紧围绕公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强化社会和谐的支撑。

教育是民生之本。剑阁县学校里那些带有塑胶跑道的操场,即使5年前在黑龙江省县级中小学也不多见。703套黑板,38140套课桌,宿舍里9570张新床,49所新学校,让重返校园的孩子踏实而温暖。

走进剑门关高级中学,学校老师高兴地介绍说,“独具一格的校门就像哈尔滨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旁的半圆回廊。”校园平坦、大气、美观、靓丽,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三区功能分布合理,校园风景如画,一些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听说黑龙江省委党刊《奋斗》杂志的记者来采访,剑门关高级中学校长邓思勇早早前来迎接,他参与了援建的全过程,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当时受灾和如今学校发展情况。

剑门关高级中学原名剑阁县沙溪中学,在“5·12”汶川地震前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校园面积不足30亩,在校学生不到1000人,教职工43人,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弱。2004年,浙江省对口帮扶项目“之江教学楼”花落沙溪中学。2004年5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莅临剑阁县沙溪中学,为学校主楼“之江教学楼”奠基。“之江教学楼”总建筑面积8530平方米,内设48间标准教室,17间教辅用房,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上课和200名教职员工办公。该楼2006年4月12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是当年全县单幢建筑面积最大、安全标准最高、设施最为完备的教学楼。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剑阁县受灾学校114所,教学点受损62个。时任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同志亲临剑阁视察时,将沙溪中学灾后重建确定为教育重建示范工程,亲自指导制定学校规划布局,并投入资金一亿元,新征土地120亩,新建校舍总面积25000平方米。包括龙江教学楼、科技楼、运动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

黑龙江省援建后,剑门关高级中学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2年,学校成功创建成广元市示范高中。学校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目前在广元市30所普通学校当中,剑门关高级中学升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排到了前五名。地震的那一年,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第一年参加高考,只有3名學生考上了重点本科院校;现在每年能考上100多个重本生、近500个本科生,每年都有考上北大等名校的考生,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不仅投入3亿元资金在剑阁县各地重建或者新建一所所学校,更是大手笔地在剑阁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园区,并通过结对帮扶等措施,将黑龙江省优秀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剑阁县,以龙剑共融为目标来扶起剑阁县的教育,勾画剑阁县的未来,为剑阁县托起了未来的希望。

解决饮水难题,让百姓喝上安全水。震后百姓喝水难,黑龙江省援建指挥部决定把2538万元人民币“埋”在了剑阁土地下,结束了剑阁人民长期饮水不安全的状态,成为当地众多百姓口中的一大美谈,村民饮用水也不会时断时续了。

解决医疗难题,家门口能看病住院做手术。黑龙江省共对口支援剑阁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41个,规划资金8475万元,其中含投资7175万元的40个业务用房新建项目和投资1300万元的1个医疗卫生设备配置项目。与地震前简陋的小卫生院相比,不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护人员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黑龙江的大夫医术高、负责任!”这话很快就在当地百姓间传开了,医疗队送医送药送技术,老百姓纷纷慕名而来。先进的医学知识、理念,大大提升了剑阁县医疗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着力富民,构筑和谐发展的保障

龙剑携手,现在的剑阁县生机盎然,一幢幢新农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梁飞架山间,一条条公路盘桓在群山中间,全新的剑阁县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剑门关古镇中心广场,有一尊具有黑龙江流域文化特色的高大坐龙,它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变化,记载着黑龙江省援建历程。黑龙江省在援建项目工作中做的一桩桩、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大大提升了剑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充分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同时调整财富的分配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构筑和谐发展的保障。指挥部依托剑门关景区品牌,深挖厚重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豆腐文化,力展古镇神韵。十年后的今天,走在古镇街道上,愿景变为现实。各种饭店鳞次栉比,一年中很少有淡季。中共剑阁县剑门关镇雄关社区委员会书记刘希剑介绍说:“这里餐饮业的发展比2009年以前的时候增加了三分之二,同时不只是数量增加了,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地震那个时候我们房子没建起来,这里都是一块一块的空地,只是零星有房子,那个时候房子一间卖三万元还没人要,现在的房子一间卖二十几万元,老百姓还不卖,这么一个转变多大啊!”

剑阁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前曾是交通闭塞的地区。如今,这个山区农业县因其优良的自然环境、规模化种养殖技术,使得绿色生态农业正插着电商“翅膀”蓬勃发展。邓小燕是一个用青春浇灌梦想的女孩,地震那年她高中还没毕业,黑龙江省的援建她记忆犹新。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外积累了一些经验,她放弃了沿海高薪待遇,回到家乡创办了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开启了她的创业生涯。创业初期,她对农业就是一个门外汉,经过多次尝试,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大米获得成功,经过包装上市,在几大电商平台最高卖到了32元一公斤,吓了所有人一跳。眼看赚了钱,更多村民踊跃参与。2017年,“东宝贡米”种植面积达到600亩,仅种植水稻一项,参与村民人均收入就在4000元以上。像邓小燕一样,年轻人积极创新创业,剑阁县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园区经济稳步发展,旅游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十年发展,剑阁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党建不断夯实,灾区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龙剑同心,书写了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的壮丽篇章,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黑龙江省与剑阁县相隔2700多公里。如今,剑阁县这个地名是刻在每一个黑龙江人心头的历史印痕;剑阁人也把黑龙江存在了心底。

在当地采访,记者经常听到老百姓说:“黑龙江人好啊!”当地的干部也发自内心地评价:“你们黑龙江人务实。”剑阁人民永远记住了身着迷彩服、把龙江精神带到剑阁大地的东北汉子。剑阁县普安镇党委书记罗永茂当年是县人大常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曾见证了援建的全过程,他说:“在这个复建当中,认识了很多黑龙江人,我觉得东北汉子除了豪爽,更多的是可爱,有一种亲人的感情。”

据统计,对四川灾区的捐赠活动是黑龙江省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捐赠款物数额最高的一次。黑龙江省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黑龙江人纯朴温情、古道热肠、乐善好施的品格特征,正是这种大山大水间浓缩培育的精神花蕊,在巨灾和伤痛面前再次绽放,与兄弟省区市的援助汇聚成彰显中国力量的普天大爱。

距离远,却来得早。2008年6月14日深夜,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对接组来到剑阁,兵分八路到剑阁的42个重灾乡了解灾情。6天后,黑龙江省援建指挥部从东北平原来到川北山区,带来了7大类40个援建项目。实现又好又快援建,好是前提,快是要求,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也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援建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剑阁演绎了“龙江精神”。在剑阁采访时,人们挂在嘴边的就是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黑龙江省援建剑阁县创造了一种模式,即实行的是“交支票+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全方位援助”的模式,意思就是只将援建资金带到剑阁、用在剑阁,不带去一个工程队一名工人,目的就是将所有的岗位留给灾区人民。剑阁县很多在外面打工的男人灾后回家照顾家人,在家乡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黑龙江省的援建工地上。仅这一项,就解决了当地1.5万人就业。谈起当年的援建情景,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党支部书记王凯冰感慨地说:“地震发生了以后,我们心中是一片荒凉,老百姓也感觉到无从做起,然后是一种不知所措。黑龙江省援建队员们鼓励我们鼓起勇气、重建家园。难忘啊!”

146个民生项目,犹如一股股“民生清流”滚滚而来,让剑阁广大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温馨。2018年4月23日上午,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采访组成员来到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走进初三·四班,学生们正在上自习课。当班主任李老师介绍来自黑龙江省的叔叔阿姨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问好,“黑龙江”已深深地留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援建队员用真情换来剑阁人民的安居乐业,百姓用口碑记下了这份情。在四川出版的《剑门关下铁人情》一书中,分别以“铁腿”“铁脚”“铁嘴”“铁骨”“铁肩”“铁人”“铁臂”“铁指”“铁腕”“铁面”“铁琴”讲述着黑龙江省援建队员在剑阁的奋斗故事。

剑阁演绎着“龙江精神”。重建家园的情感,一半儿种在灾区的地里,一半儿生长在剑阁人心中。剑阁人民忘不了黑龙江人民,忘不了援建队员留下的宝贵财富: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黑龙江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统计,2018年“五一”小长假,剑门关、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15.56万人次,同比增长7.09%;门票收入实现881.24万元,同比增长10.24%;全县接待游客47.93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景区沿线的农家乐生意火爆,宾馆平均入住率达到90% ;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热销。“五一”小长假,剑阁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615万元,同比增长9.74%。剑阁,正在演绎着中国梦的剑门雄关篇章——进入新时代,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剑阁在不断发展、不断建设、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贾诚先jiachengxian@fendiuzazhi.cn

猜你喜欢
黑龙江黑龙江省
国画《五福临门》
羡慕等
获奖名单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铅笔长高了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出版集团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