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言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虎林市虎头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压实责任,完善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当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乡村振兴,首要在人才。镇党委破解人才瓶頸制约,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村党员队伍管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通过村两委换届,调整支部书记4人,学历均在中专以上。规范发展党员程序,把专业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并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课堂授课教育与生产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
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正确把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地优势,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定以农业生产转型带动经济增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找准壮大集体经济“突破口”,确定村集体资源,研究制定发包资源制度,加大对现有机动地承包费收缴力度、清理不合理发包合同,结合土地确权工作,完成本年度壮大集体经济计划目标。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虎头镇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大干快上,主动作为,全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大界江、大湿地、大森林、大农业的生态品牌优势,着力构建“五大生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以现代化大农业、美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和绿色生态建设为重点,夯基础、强特点、提品位、惠民生、固根本、正风纪。努力把虎头打造成农业大镇、旅游名镇和生态强镇,为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夯实“三农”工作基础。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优势,抢抓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机遇,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种得优”向“卖得好”转变,使农业成为虎头镇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引导群众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推进农田路、粮食烘干仓储加工等建设,鼓励修建农机具停放场、粮食晾晒场,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三减”示范区,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高效作物种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农业”。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加快畜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水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草地畜牧业,通过抓质量求特色养殖、抓典型促规模经营、抓大户做示范效应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经济质量效益双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坚持培育一批、规范一批、做强一批,综合运用财政杠杆政策,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打造一批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联合体模式组建为特点,建立集土地规模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仓储及“互联网+营销”为一体的管理科学、示范效应突出的典型合作社,形成土地连片经营,农机具连片作业,粮食产、加、销一条龙,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互联网+精准农业”,突出农业生产过程和重要环节管理,扩大物联网整体测控、现代大农机精准定位及高效配置、智能化节水等精准生产技术及方式应用面积。
强化自身特色,提升城乡建设品位。以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以房、路、绿改造为重点,突出亲水、游步等休闲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场所,全力把虎头打造成国家级特色小镇。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文化特色,进一步优化城镇结构,科学引领虎头小城镇建设发展,强化红线管理,坚决杜绝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未验先投和公用设施配建不到位等闯线行为,确保生态宜居建设方向。二是加大投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坚持量力而行、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将以房、路、绿改造为着力点,分批分层次地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将城市管理经验引入虎头小镇的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城镇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城乡协同一体,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突出路、水、房、能、洁、绿,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新样板,以此带动其他村屯整体高标准推进。发挥“生态名片”优势,重点围绕边沟清理、垃圾收运、绿化美化等内容,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改善村屯环境。实现农村垃圾统一收运全覆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文明和实惠。
突出“红、绿、银、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积极参与谋划旅游开发项目,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以旅游服务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全市旅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休闲养生基地。加强生态保护,营造绿水青山环境,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乌苏里江、穆棱河流域保护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深化惠民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坚持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科学规划、优先投入,不断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一批先进典型,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焕发农村新风貌;全面落实普惠政策,全力做好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巩固新农合、新农保成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互联网+”全民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隋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