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彦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收录的《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怎么干》指出“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转换思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无疑,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然也要把方法论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内核。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方法论是二者重要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注重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方法论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二者对于经济现象、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的分析结果出现巨大差别。这足以说明方法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如此,方法论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核。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收录的《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文中,说明如何做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这一重大判断时,字里行间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智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也说明我国做出这一判断是在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得出的判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具体应用。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成果,而要准确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必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常态时指出,“从历史长过程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充分说明我们需要把新常态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适应、把握和引领。
第一,科学地使用唯物史观来适应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是人类生产方式从简单到高级形态的必然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只能适应它。“不论主观上怎么想,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二,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来把握新常态。在认识新常态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准确把握内涵,要注意克服单纯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的倾向。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重点在于“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现象,它是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
放眼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过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这一切得益于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也得益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在特定的阶段表现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等问题。新常态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调整适应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内涵,还是要把它置于历史发展的动态长过程中。“新常态”就是在这个历史长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时段上表现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点就必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全过程,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把新常态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三,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来引领新常态。有了科学的认识就要有科学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明者因時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古训,正是要说明在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怎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实际上还是将新常态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长过程中,引领新常态需要看到历史的“势”,而不仅仅是当前的“时”。只有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才能在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新常态时,特别指出“我们看问题,要坚持辩证法,一分为二”。具体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言,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处理好三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科学地使用唯物辨证法适应新常态下的“旧”向“新”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对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进行“旧”和“新”的辩证思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曾是我们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这种“旧”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内和国际的条件都已不再支持这一方式的延续,必须寻找到经济发展的集约方式和高效形态,即全新的发展方式。对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必须从根本上对我国的“新”“旧”两种发展方式进行辩证思考,只有科学地认识到“旧”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性,才能认识到“新”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才能准确地适应新常态的“新”,才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第二,科学地使用唯物辩证法把握新常态下的“不变”与“变”。新常态中的“不变”具体表现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而新常态中的“变”则表现为: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只有把握新常态下的“不变”与“变”,才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才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科学地使用唯物辨证法引领新常态下的“稳”与“进”。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不是一味地蛮干,也不是不思进取,是“稳”与“进”的辩证统一。“稳”指的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情况、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进”则是在“稳”的前提之下,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动力的转换。因此,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处理好新常态下的“稳”与“进”的辩证关系,该“稳”的绝不冒进,该“进”的绝不退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勇于改革创新,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赵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