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发展与观众的满意度有直接关系,要想提升博物馆建设效果, 需要将观众体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大数据的分析,针对博物馆观众如何提升体验并持续改善进行了研究。通过记录游客在展厅及博物馆内各个区域的活动时间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两个过程。人脸识别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从游客进馆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为止,记录该游客行走的路线,每个区域的活动时间,最后生成针对该游客的专有数据。大数据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首先提取数据库中的有效记录,继而针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有效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最后为博物馆的展览、发展和管理的指导方向和最终决策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从而全面提升观众在博物馆中的体验。
【关键词】人脸识别;博物馆;观众体验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博物馆概况
二十一世纪,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博物馆陈列展示从以往只需要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参观环境逐渐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张。世界也进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信息化的优点非常突出,它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客观限制,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和信息资源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应用。我国博物馆从90年代开始兴起数字建设的热潮,当下所拥有的数据资源已经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存好这些珍贵的数字资源,并加以充分挖掘利用,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基础,如何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答案是,必须要了解观众和研究观众的需求。传统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时,大都是统计出年参观人数,具体每个临时展览的观众数量,参与公开活动或者不同时段的观众数量,又或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观众的年龄层、来自哪里、喜爱的内容、在馆区消费情况以及观众留言等,这类数据已经纳入到博物馆的日常收集范围中,但用于研究观众的心理和需求,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博物馆先后于线上建起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和微信与公众互动的公共平台,于线下则搭建了高科技展示,智能语音导览系统,甚至AI智能机器人互动的的方式,从而通过收集这些数据使博物馆的数据类型更加多样化。
2003年,国家领导同志在河南考察时,专程来到河南博物院视察,并提出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博物馆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当时的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手段方面相对单一,形式上也缺少创意,大量博物馆在临时展览选题方面也过于集中。如何结合博物馆自身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针对博物馆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内容,提升不同观众特点的体验方式,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非强制优点。人脸识别无需接触用户,只需要用摄录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并自动追踪,用户在正常行为中无意识状态下即可完成人脸识别的特征采集,无需配合采集设备进行匹配动作。
(2)自然性优点。人脸特征与其他生物特征来源于自然,如虹膜和指纹一样不易被复制以及唯一性的优点更好地保证了身份鉴别的排他性。
(3)复合性优点。在实际环境应用中,人脸识别可以进行多人同时采集并各自识别归纳特征,并且在多任务情况下不相互干扰。
二、数据分析和挖掘
博物馆大数据是通过收集、归纳、整理等方式而来的,有关博物馆方方面面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详细和深入分析挖掘,最后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博物館的发展、展览方向,甚至硬件建设等作出有效数据支撑。借助RFID技术,采集得到观众对博物馆整体环境的感知度,对展厅、画廊、公示橱窗等宣传硬件的认可度,对展览的内容以及展示方式的喜爱度,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相关的数据,然后针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知识挖掘,为博物馆的展览、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观众行为分析系统可以全面记录观众在博物馆活动的各类行为信息。观众行为分析系统包括参观预约、票务管理、信息查询、宣教服务、语音导览、观众互动等功能模块。首先,观众通过互联网实现预约登记,系统自动记录观众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年龄、预约时间等基本信息,并向观众提供二维码,观众可将二维码存入智能手机或自行打印。参观时,观众持身份证或二维码信息,在入口专用设备处换取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和自动跟踪功能的RFID标签式门票,系统根据预设的RFID信息读取设备,自动记录每个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路线、停留时间,并实时记录每个区域内的观众总量。系统可以根据观众停留时间,分析记录每个观众的参观习惯、导览习惯、消费习惯、阅览习惯,并以此分析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等观众所喜爱的展览类型、展示方式、藏品特点、宣教活动和互动项目。博物馆可以根据观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活动及相关的宣传推广计划,甚至可以为公众提供全方位、交互式观展体验。移动终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让观众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全面感知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制作过程,实现全方位的交互与体验。
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基本以橱窗、橱柜的方式作为藏品展示的主体,于藏品周围搭配极其有限的纸质说明,这种“黑白沉闷单一”的主色调让观众无法了解该展品背后的历史信息,无法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自然而然无法对博物馆和展览提起兴趣。高科技数字化的方式,当下正逐渐卷起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改革旋风,大大博得了观众的眼球,吸引他们对博物馆产生的好奇和兴趣正是这些能生动活起来的展示方式和方法。所以,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挖掘出观众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准确得到观众对博物馆的期望和需求,进而对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才是大数据对博物馆服务的价值之所在。
随着民众对自身信息的敏感度增加,对关于自身信息的安全和保护更是异常小心注意,所以,传统的调查问卷方式慢慢被观众所摒弃,想通过纸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脸识别技术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不被用户感知的情况下完成了多任务的信息采集,经过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得到对博物馆发展和提高的有效数据。
人脸识别所采集到的数据先经过一定程度的数据分析,按照分门别类的项目进行拆分和归纳,数据分析只是在既定的项目中按照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统计方法,将数据分析转化为相关信息,同一观众中有多项类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需要进一步获得认知,需转化为有效的指导和最终决策,这时就需要深入地数据挖掘,如果说数据分析是从宽广横向的方面得到数据,那么数据挖掘就是从单一纵向的方式得到更为深入的数据,这两者紧密相连,循环递归,数据分析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才能指导决策,而数据挖掘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也需要先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束语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自身具有较强的服务职能。在为公众提供知识传播,促进传统文化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结合博物馆现有环境,所拥有的有价值藏品,向公众提供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展示环境只是一个仅仅合格的成绩。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博物馆人,在新时代信息巨浪的冲击下,如何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真正的答案和有效的论证都在公众自身当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在公众身上找到并有效收集方方面面的数据,通过详盡的技术分析和深入挖掘,更加精准和全面地掌握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建立一个极具未来的动态“智慧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珍妮特·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邵小龙.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J].中国博物馆,2015(3).
[3]仇岩.大数据时代博物馆动态观众服务体系浅析[J].中国博物馆,2014(4).
[4]胡世忠.云端时代杀手级应用:大数据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涂子沛.大数据[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蔡旭辉(1978-),男,汉族,广东省陆丰市人,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