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大米与一钱粮票

2018-05-14 11:01易么佳
东方收藏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粮票佛祖员外

易么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升大米与一钱粮票,从词汇的概念上讲,都是属于度量衡的运用范畴。在这两者之间,看似只是多与少的计量,殊不知“一升米与一钱粮票”的民生历史文化,却是源远流长。它们在人世间沉淀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学术上称之为人类学的“万花筒”。像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头定量凭粮票买米,月中一过就怕米缸空的趣事和与“米、升”相连的古代故事、人世百态及名言佳作、典故等,既是故事又是文化,如;一、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传颂的“米升史”;二、“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寓言故事;三、反映人世百态中的“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四、“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名篇佳作;五、古代典故中的“一粒米度三关”,虽然它们涉及的角度不同,但都与“米”“升”的内涵文化一脉相承。

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传颂的“米升史”

米升子,是由不同材质制作的量具,是一代又一代祖辈们传承下来用于量米的,当然也有用杯、筒、盖、瓢、瓶等日常生活物品量米,图的是比称米省事,再说一家一户的一日三餐,一般家庭都没有秤或有秤也不会称米下锅。笔者出生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从我上学懂事起,那时粮食就是凭计划按月供应,每个月凭“长沙市城镇居民户/粮油供应证”,去粮店把一家人的定量粮食购回后倒进米缸,这样全家人一个月的口粮共有多少斤,每日早中晚餐各摊几两得有数。有时计划不周,我家吃亏了要到别人家去借,别人家吃亏了来我家借,这种借来借去也是邻里间的常事,而在一来一去的借与还之中也得有数。在我的昔日往事中,铭记于心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我大四岁的二姐是母亲煮饭的助手。“妈妈,今天要盛几升中饭米?”(我家当年用的米升,是一只小号的木制筒),“今天你爹爹在做重事(干体力活),盛两尖升(就是筒口上堆米)半”。在连年不知多少回的母女问答声中,我初小进高小长大了,出于好奇,经询问她们盛米时的尖与平,终于知晓了米升子的奥妙。“米升”已装满了,再捧一捧往上堆,叫尖升;装满了,用手指沿着“米升”口刮平,叫平升;一升米之间的尖升、平升相差量约有半两。去别人家借米,人家量米时绝对不会是尖升,或者还会是平升塌(用拇指贴米升子朝内下弯),没办法,你还是会要借的;去归还米的时候,你要是这样,人家的脸色会非常不好看,下次要再借也就难了。由于各家使用的米升子,基本上都是自制的或替代品,不统一的种类是各式各样。当年在邻里之间都有一条不成文的传袭规矩,借米时用谁家的米升子,去归还米的时候还用这一家的。这情景我见过多少次,邻居来归还米或母亲去归还米,上门归还米时,端的是一盆米或携了一袋米,第一句话会说什么时间在谁手上借了多少升米,用的是谁家的升子。对方会眨巴着眼睛思忖心里的一本账,然后“嗯”一声,或是点点头,就算是双方已经对好了账并明白了借米时用的是谁家的升子,在归还米时照本宣科量米。那时我常想:双方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的?后来是二姐告诉我的,她说远亲不如近邻,而在近邻之间的往来,最讲究的是诚信。如果有人在米升子上做手脚,用拇指贴米升子口朝内下弯,这一升米就会少了半两,这事一传出去,那人的名声就坏了。这种米升子中的哲学与文化关系,到读中学时已从理论上明白,这就和市场上的奸人商贩在秤上使诈,用短斤少两的伎俩坑人一样。现在,中华民族国富民强,城乡人家用“米升”的不多了,因为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村取消了农业税后家家有余粮,城镇人口的粮食敞开供应,更没有缺粮户到别人家中一升二升地去借,家里煮饭或熬粥多就多点少就少点,无须刻意去用“米升”计量。对于过来人,虽然昔日刻意使用米升子的状况退役了,但沉淀的厚重文化和承载的酸甜苦辣,却是一部恍如梦境的奇闻轶事。回想起昔日依赖用“米升”的刻意生活,那时候全家人最甜美的米下锅享受是尖升,最辛酸的恐慌日子是平升!在当今的新时代,去传颂昔日刻意用“米升”的“米升史”,才会让人焕发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正能量。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人世典故

话说从前,有一个叫化子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就把乞讨的粮食节省一些囤积起来。可是他囤积了好多年,粮仓里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米。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个明白。

一天夜里,他悄悄地躲在一个角落看着他的粮食。结果,他看见一只大老鼠来偷吃他的粮食。于是他很气愤,就对老鼠喊道,富人家那么多粮食你不去吃,为什么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攒下的粮食?突然,老鼠说人话了:“你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叫化子即问老鼠,这是为什么?老鼠对他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佛祖好了。于是,叫化子下了决心,要去西天问问佛祖,一定要问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才会遭如此不公平的命运?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发了。他一路乞讨,走了好多路,一天好不容易赶到天黑才见到一户人家。他敲门,出来一个管家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讨点饭吃。正好员外出来看见了就问叫化子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赶路?叫化子就说了他的命运,说要去问佛祖一个明白。员外听了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坐下。给他拿了好多干粮和一些银子。叫化子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员外说明缘由,他说他家女儿都16岁了还不会说话。拜托他去西天帮忙问问佛祖,是什么原因?员外曾经发过誓,说谁能让他的女儿说话,他就把他的女儿嫁给谁。叫化子听了觉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顺便帮帮他去问一下佛祖也好,于是叫化子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许多山路。走到一座山上看见一个庙就进去讨水喝。看见一个老和尚拄着一根锡杖,很老的样子但很有精神,老和尚给了他水喝并且叫他休息一会,问他要到哪里去。叫化子说明去向,老和尚赶紧拉住叫化子的手说,拜托你一定帮我去西天问问佛祖。我都修行500多年了,按说早该升天了,为什么还飞不起来?于是叫化子也答应了这个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经过了许多沟沟坎坎。叫化子来到一条大江边上,江里没有一条船。叫化子着急了,这可怎么办?怎么过去呢?叫化子急得哭了起来,难道我的命就该这么苦吗?突然,江里一只老乌龟浮出水面,竟然说人话了,问叫化子在这里哭什么?叫化子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老乌龟对他说,我都修行1000多年了,按说早该成龍飞走了,为什么还是一个老乌龟?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够帮我问问佛祖,我就把你驮到对面。 叫化子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么也见不到佛祖。叫化子纳闷了,心里想,佛祖到底在哪里?西天按说早该到了啊。叫化子很伤心,于是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突然佛祖出现了,叫化子很高兴,佛祖问叫化子,你这么老远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来问吧?叫化子说,是的,我要问几个问题,希望佛祖能够给我说个明白。佛祖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你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人问三个以上的问题。叫化子答应了,心里想,我问哪几个问题?叫化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太不重要了,老乌龟修行1000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问题应该问问。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员外的女儿很可怜啊,不能说话怎么嫁得出去?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于是叫化子毫不犹豫地问了第一个问题。佛祖告诉他,老乌龟是因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龟壳才变不成龙的,它的龟壳里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在里面。如果它把龟壳去了,就可以化成龙了。第二个问题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心里整天记挂着,他的锡杖是个宝物,用它在地上一凿,地上就会有清泉出现,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他就可以升天了。叫化子很高兴,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佛祖回答,如果哑巴女孩见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说话了,突然佛祖不见了。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还是坚持过自己的乞讨日子无忧无虑,于是就掉头往回赶路。叫化子来到江边,老乌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叫化子说,你先把我驮过江去就给你说。老乌龟把叫化子驮了过去,叫化子说了缘由,老乌龟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龟壳脱了下来送给叫化子说,这里面有24颗夜明珠,是无价之宝,对我已经是没有用处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了,说完老乌龟马上就变成龙飞走了。叫化子拿着24颗夜明珠,又继续往回赶路。来到山上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急着问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说了缘由,老和尚一听非常高兴,于是把那个宝贝锡杖送给了叫化子,老和尚即刻就腾云飞走了。得了两件宝贝的叫化子,边走边跑地来到员外家门口,突然从里面跑出一个漂亮姑娘大声喊道:那个去问佛祖的人回来了。跟着姑娘身后跑出来的员外一下呆了,他很吃惊女儿怎么突然会说话了。当叫化子说了佛祖的话,员外非常高兴就把女儿嫁给叫化子了。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只是一个古代文学中的典故。用当代人的思维去分辨,叫化子的品德好,先人后己守信用,符合古今做人的哲学“有德才有得”。虽然故事的题目是叫化子“命中只有八合米”,又“走遍天下不满升”,而事实上到最后叫化子不但很富有,而且还抱得美人归。

人世百态中的“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是一句古语。讲的是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家中要富裕得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想到等着饿死的邻居,就给他家送去了一升米。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

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一斗去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富裕,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得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后来这个忘恩负义的事传开后,被人讽刺成了一句社交中的警示俗语:小心哦!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这句古语,这“升米恩,斗米仇”,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每当“人心不足”者有了想法,麻烦就来了,还是觉得你只给了他沧海一粟。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名篇绝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家喻户晓的《悯农》诗,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珍惜粮食的名篇佳作。

我们在票证收藏的门类中,有一枚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壹钱”粮票,被收藏界列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所有粮票之中唯一面额最小的粮票。那么“壹钱”与“一粒米”,是什么概念?

1.壹钱,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多用于计量粮食,以容量代替重量的计算。由于我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早期是石、斗、升、合,近期的斤、两、钱,以及1949年后推行的公制,吨、公斤、克;石、斗、升、合,均为十进制,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使用简便。过去的一斤是16两,一两是10钱,所以一钱是3.125克。现在的一斤是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

2.一粒米,我们以“升”作为容积单位,用它来作为重量单位。古代计量粮食的方法极为精确,即:1斗为十升;一升为10合;一合为10“勺”;一勺为10“抄”;1抄为10“作”;1作为十厘,1厘=略一粒米0.02克的重量。

对于中国古代以容积计量粮食的方法,其中有当代人很多鲜为人知的详情。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精确到一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1307)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管本社之农桑”。在中国历史上的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据农书中记载,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在出土的文物中,均有文献记录,当时为管理好元朝国拨、国收的糧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

猜你喜欢
粮票佛祖员外
民间传说
老鼠的心
粮票
牡丹花的启示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名画悬案
“员外”指的是什么人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孙悟空问佛祖的五个问题
小粮票,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