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狮”文化器物

2018-05-14 11:01张祈桐
东方收藏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殊绣球珐琅

张祈桐

狮者,康熙字典云,“《玉篇》猛兽也。《尔雅·释兽》狻麑。《注》即狮子也。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东观记:疎勒王遣使文时诣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后汉书顺帝纪作师。《正字通》狮,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毎一吼,百兽辟易。一名白兽。”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以镇墓兽、石雕、石刻等形象流传下来。唐代时有多次中西亚诸国入贡狮子的记录,贞观九年(635),康国献狮,唐太宗因“珍其远,命秘书兼虞世南作赋”,此后,显庆二年(657)、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遣使者进献狮子;开元十年(722),波斯国献狮子等等。自高宗乾陵起,唐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中就有了狮子形象。阎立本曾针对贡狮画了《西旅贡狮子图》以及《职贡狮子图》,其中《职贡狮子图》绘有“大狮子二,小狮子数只。皆虎首而熊身,色黄而褐,神采粲然,与世所画狮子不同。胡王踞坐甚武,傍有女妓数人,各执胡琴之类,并执事者十余,皆沉着痛快”。

宋元时期,特点鲜明的石狮从陵墓神兽向镇宅神兽过渡。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寺观、祠堂、住宅、园林中也出现了很多石狮雕刻。多精雕细刻,较之前代石狮雕刻更具装饰性,如石狮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到明清时期,陵墓石狮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与宫殿建筑、官府建筑、民间建筑紧密结合,成为广受青睐的大门守护神。此外,铜质狮子造型也开始流行,其中最有名的是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一对铜狮。这对铜狮子铸于清乾隆年间,历经数百年仍栩栩如生。

狮子的形象,还出现在陶瓷、丝织品、家具、玉器等器物上。早在西晋时期,民间就流行使用青瓷狮形灯座插烛照明,唐代有青瓷“胡人驯狮纹”扁壶,长沙窑褐彩注子上有模印贴花狮纹,五代耀州窑青瓷上出现了双狮追逐嬉戏纹样,开后世狮戏类纹饰之先河。入宋以后,“狮子戏绣球纹”开始盛行,时称“狮球纹”,如宋代定窑白釉瓷盘上有印花“狮球纹”。这种纹饰在元、明、清三代依然流行,构图上有“双狮戏球”“三狮戏球”等。在清代,狮子融入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就”了数不胜数的狮文化属性器物,而不久前,这些文物中的部分精品踏出宫门,出现在福建省石狮市博物馆“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丝路文化为媒,狮文化为主,共同闪耀在以“狮”为名的城市。本次就为广大读者带来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部分展品。

佛造像

佛造像中与狮最为相关的,人们第一反应莫过于文殊菩萨,因为其坐骑就是雄姿英发的狮子。文殊菩萨,梵名Ma?ju?rī ,音译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等,其意为妙德、妙吉祥、妙乐,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观音、地藏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脅侍,因文殊表佛智,故其成为佛陀智慧的化身,常助释迦宣讲佛法。在国内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而狮吼文殊则是文殊菩萨诸多应身之一,其座下为狮子呈狮吼状,具有无畏、破障、驱邪之意。。

17世纪西藏梵铜文殊菩萨(图1),黄铜质地,通高13、底宽7.8厘米。

文殊菩萨面及颈部泥金,面相庄严慈祥,头戴单叶花形宝冠,束噶当塔式高髻,缯带上飘,带圆环形大耳珰。袒上身,侧身游戏坐于狮背上,双手施说法印,身体两侧各一莲枝,右肩莲花开敷,左肩莲花上置般若经卷。狮子卧伏于地,回首作吼叫状,姿态生动,下承仰覆莲座,莲瓣宽厚丰满,瓣尖微翘。此像为西藏仿早期印度帕拉风格的作品。

宋代铜骑狮文殊菩萨像(图2),通高17、长9、宽7厘米。

此像由文殊菩萨、狮子与狮奴、底座三部分组合而成。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持瓶,左手之物残缺。莲台下部通过插孔连接狮身。狮子张口露齿,项下饰风带,风带之上垂缨铃。尾巴上扬,四肢直立。一高鼻深目胡人站立一旁。下为双层长方形座。此像和骑象的普贤原为一组,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章

狮在中国文化中是良好品德的体现,因而也频繁出现在文房用具中,主要以狮钮形象存在。其中经典题材如“太狮少狮”,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狮”与“师”谐音,中国古代官位中最高品级有太师、少师、太傅等,皆是辅弼天子的高官。明清官员服饰中,二品武官补服的补子上即绣的狮子。因此,太狮少狮造型既有世代高官厚禄,又有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

清代檀香木狮钮“纯阳驱邪宝”(图3),长7.5、宽7.5、高3.1厘米,清宫旧藏。

檀香木质,方形印台,狮子钮式。阳印文,篆体。纯阳即吕洞宾,又号纯阳子,为我国道教全真教祖师。此宝为道法所施用,以纯阳之真体与圣号之威名,祛除邪伪,辅助真教,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清代白寿山石狮钮“皇太后御笔之宝”(图4),通高10.2、钮高5.3厘米,清宫旧藏。

白寿山石质,四方形印台,狮形钮。印文4.1厘米见方,篆体,阴文,字分三行布局。特制紫檀硬木匣盛装,上阴刻填金印名。

清乾隆寿山石狮钮方章料(图5),长7.5、宽7.2、高9厘米。

寿山石质,整体为白色,另有红色、黄色晕斑。长方形,钮凸雕红色狮子,狮头右倾作匍匐状,双眼圆睁怒视。黄色脊背高耸,白毛狮尾右蜷,与狮头合围。印身基本为白色,素面,平滑细腻,凸显出寿山石的优良材质。古代工匠充分利用了章料的自然色彩,巧色设计恰到好处,整体雕工效果细腻。

玉雕

狮子被认为能避邪纳吉,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用于佩饰的玉雕作品,不乏狮子形象的出现。

元代玉镂雕三狮戏球绦环(图6),长7.7、宽6.7厘米

青玉质,玉表面有黄褐色沁。整器略呈长方形,表面高浮雕、镂雕。中间一绣球,镂雕,旁有彩带环绕。球之中心镂雕出一活珠,珠可灵活滚动并发出响声。三只小狮子围着绣球嬉戏,小狮或奔跑,或站立,均注视着绣球,十分活泼可爱。此器两侧有凹入之孔,可供带钩或绦带穿入,可知其为束带中之绦环。

宋代白玉镂雕子母狮形坠(图7),高6、宽3.5、厚3厘米。

白玉,局部有褐色沁。扁圆形。镂雕子母狮戏球,旁边装饰有云纹,整体设计随玉形的变化而布局。随形施艺,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和立体感。附染色象牙座。

宋代的日常生活用玉不仅较唐代数量大,品类也很多。其纹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大量寓意吉祥和子孙繁昌的内容,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大量的童子雕像、子母紋饰及“宜子孙”铭文,表现出了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具体到玉坠饰类器物来看,各种动物形象显得格外突出,如鱼形坠、鸭形坠、鹅形坠、孔雀形坠、雁卧荷形坠等,其中狮形坠是很少见的。另外宋代玉器的雕刻技法以镂雕和片雕为主,镂雕法多见用于坠饰的雕刻,一般可以分为单层镂雕和多层镂雕两种,均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瓷器

明清两代狮子就成为瓷器上装饰的主要纹饰。宣德时期是一个比较鼎盛的时代,纹饰图案比较写实,狮子的毛发比较蓬松,高耸直立,脊梁起伏不平,凹凹凸凸的,爪子画得非常翔实,非常利锐 ,眼睛非常大。狮子形象非常威猛凶恶,非常凌厉。宣德的狮子头、眼、牙齿、嘴,包括毛发每一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晰,而且线条非常流畅,脊背画得非常详细。一般在瓷器上出现的大狮子和小狮子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就是太狮少狮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狮子和绣球组合在一起,狮子的边上是绣球和飘带,叫做狮子戏绣球。

正德是明中期偏晚了,从狮子凶猛的程度、写实程度、绣球和飘带的形态来看,明显没有前朝那么写实逼真,动感没有那么强烈。有时狮毛画得详细点,特别是爪、身体脊背上面的起伏凸凹的那个脊梁骨,包括尾巴的飘动程度,明显没有前朝画的生动。

明正德青花狮子戏球图九孔花插(图8),高13.5、口径16、足径10.7厘米。

花插呈鼓式,顶面隆起,开有九孔,圈足。外壁青花装饰。顶面绘海水纹,腹部绘狮子滚绣球图。

花插属于陈设用品,用于插花。明正德时期花插瓷器较多,造型有圆球形、梅花形和鼓式等,多以青花装饰。清代继续烧造,但造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以单色釉品种为主。

明正德青花狮子戏球图三足炉(图9),高8.6、口径12.4、底径8.5厘米。

炉口微敞,短束颈,鼓腹,腹下部内收,接三个锥形足。足端不施釉,为垫烧部位。炉外壁以青花为饰,每一足的上方绘一只狮子戏球图,间饰云纹。狮子形态各异,一只为正面狮子,一只为侧面狮子,第三只狮子转头向后看,形象可爱。明代御窑瓷器中,狮子戏球图案约出现于明代早中期,成化时期及以后较为流行。

珐琅器

掐丝珐琅本是外国工艺,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时,已经是明代晚期。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熏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亦不乏狮子这类祥瑞之兽。

明代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螭耳象足炉(图10),口径25、高12.5厘米。

炉铜胎,圆形,敞口,深壁,铜镀金双螭形耳和三象首足。炉外壁施浅蓝色釉为地,其上掐丝填彩釉饰狮戏球纹,狮子灵动,身上的彩带飘逸,釉色鲜亮,充分体现出明代掐丝珐琅工艺的技艺水平和艺术美感。炉口沿、内壁及底皆镀金,外底中心处镌刻减地楷书“大明景泰年制”三行款。目前从传世珐琅器看,在明代十六朝当中,具有款识铭文作品的朝代仅有四个,即宣德、景泰、嘉靖、万历,而其中的景泰款作品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后加、后改的伪款,此炉亦不例外。

世有“十全十美”,此十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狮文化的器物,囊括了不同时代、材质、用途之“狮”,展现了“狮”的文化内涵。如今,各类狮之器物依旧活跃在我们身边,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可割裂的文化属性之一。

猜你喜欢
文殊绣球珐琅
王秀芬把靖西绣球“抛向”全世界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绣球抛上天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
“绣球 ”,对不起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珐琅,制表中的炼金术
广西壮乡的工艺品